论文题名: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形态研究 |
关键词: |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换乘模式;空间一体化;生态城市 |
摘要: | 随着城市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城市轨道交通体系逐步从单一的站点及线路发展到综合多条线路、多种交通工具于一体的多功能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枢纽地区人群的可达性。因此,交通方便了,人们对工作、居住的需求也跟着大大增加,从而对城市商业、社会服务等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必然增加。枢纽地区生活方便了,从而使得枢纽站周围地区人口也更加集中。 由于铁路客站这种复合性的提高,客运站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至于客站自身的空间模式和空间形态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顺应变化发展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传统铁路客站在功能上往往只需要满足最基本基本的运输功能,形式空间比较单一,以划分复杂、封闭的候车室为站房主体,站场空间与站房脱离设置从而造成流线迂回,并且对城市空间的割裂比较严重。传统客运站除了不能满足旅客及管理者的需要,也已经无法适应更加便捷、综合的交通换乘模式。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对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了很丰硕的成果。本文针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实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空间形态呈开放、通透的发展趋势,在强调其功能性的同时注重其交流性的增强。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在建或已建设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中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法进行甄选、总结并指导今后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设计工作。 本文除了总结归纳了近年来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发展历程以及设计理论实践的经验之外,还将铁路客站的空间形态的演变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传统客站在空间形态设计上的不足。同时,通过调研近年来建成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案例,探寻新时期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形态的设计有哪些创新点。结合现有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出现的快速换乘及高综合性现象,分析交通建筑空间形态研究为交通建筑带来的显著影响和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及它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贡献。最后,对比分析出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当今发展趋势,以及仍存在的一些设计问题和解决方案,为进一步研究找寻方向。 |
作者: | 王少婧 |
专业: |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导师: | 沈中伟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西南交通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2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