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基于驾驶人生心理指标的山区双车道公路行车舒适度研究 |
关键词: | 山区双车道公路;驾驶人;生理指标;心理指标;行车舒适度 |
摘要: | 山区双车道公路受地形地貌限制,公路环境相对封闭,部分路段信息过载,行车风险较高,行车舒适度较低,交通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驾驶人行车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公路环境获取有效交通信息,调整驾驶状态以应对多变的行车环境,此交互过程将产生驾驶负荷,影响行车舒适度,因此研究公路环境对行车舒适度的作用机理,对于降低行车风险,提高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不同公路环境下开展行车实验,旨在对驾驶人行车舒适度的变化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各舒适度等级下各因素阈值,为山区公路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撑。 首先,根据研究对象设计行车实验,采集公路景观信息、公路纵坡及标志信息等公路环境参数,同时对驾驶人的生心理指标进行采集,对采集到的各数据进行数据筛选、标准化处理等,基于因子分析法,将筛选出的瞳孔面积变化率、注视时间百分比、心率变异性及皮肤电均值四个参数降维,构建综合驾驶人眼动特征、心率特征、皮电特征的驾驶负荷模型,基于驾驶负荷值,将行车舒适度划分为舒适、较舒适与不舒适三个等级,确定各舒适度等级的阈值范围。对公路环境信息进行初步筛选,确定所研究路段的景观信息、公路纵坡及交通标志信息。 其次,基于围合度理论,将公路路域空间划分为三类,确定各路域空间的阈值范围。对三类路域空间下驾驶人的注视行为进行分析,确定公路环境中影响行车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为景观信息、公路纵坡及交通标志信息。分析景观的连续性特征及色彩特征,利用HSV色彩模型及开放区域面积比,建立景观信息量综合量化模型。结合山区公路标志设置特点,基于香农信息熵理论,以及交通标志中各元素的权重,建立交通标志信息量模型及交通标志信息量密度模型。 再次,探究不同公路景观信息量、公路纵坡及标志信息量密度下,驾驶负荷的变化特性,建立各主要因素与驾驶负荷之间的关联模型,并基于行车舒适度阈值,确定各主要因素的取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行车舒适度等级为舒适时,景观信息量最大值为1.558bits;公路下坡坡度最大值为-1.931%;公路上坡坡度最大值为2.495%;标志信息量最大值为41.755bits/km。基于行车安全,行车舒适度等级为较舒适时,本文确定的各因素的量化值为推荐最优值。具体数值为:景观信息量不宜超过3.214bits;公路下坡坡度不宜超过-3.578%;公路上坡坡度不宜超过3.851%;标志信息量密度不宜超过83.155bits/km。 最后,构建公路景观信息量、公路纵坡坡度及标志信息量密度的舒适度评价表达式,利用熵权 TOPSIS 法,构建基于驾驶人生心理指标的山区双车道公路行 车舒适度评价体系,基于实例验证评价体系的普适性,量化各路段的行车舒适度值并进行排序,提出改善措施,为公路环境的合理营造提供理论参考。 |
作者: | 王鸿浩 |
专业: | 交通运输 |
导师: | 孟云伟 |
授予学位: | 硕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重庆交通大学 |
学位年度: |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