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
论文题名: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
关键词: 裸洞隧道;防治措施;渗漏水病害;排水措施;形成机理
摘要: 在公路建设初期,由于部分公路建设的资金少、周期短,导致许多公路隧道在建成时没有及时进行支护,形成了“无衬砌隧道”,或称为“裸洞隧道”。部分公路裸洞隧道建成多年后,由于没有衬砌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质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影响下,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病害。据重庆市公路局统计资料表明,重庆市国省道线上隧道175座,共97415m,国道115座,共71755.7m;省道60座,共25659.3m。危隧有51座,国道上45座,省道上6座,共长14408m,长度占重庆市国省道全部隧道(97415m)的14.79%。在这51座危隧中有43座隧道为裸洞。这些危隧病害主要表现为:一,围岩在长期应力集中及风化作用下,松动、掉块,甚至变形;二,隧道内出现滴水、渗水或是大面积浸润等水害;三,隧道内由于排水系统不畅等等原因,导致隧道内路面破损严重。其中又以水害最为普遍和严重。因此研究公路裸洞隧道水害的机理以及防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主要选取了国道319线上渗漏水水害比较严重的大溪河隧道和白马隧道为研究对象,对白马隧道和大溪河隧道进行了现场踏勘,总结了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病害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其对运营隧道的影响,并采用了大气降雨入渗法、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地下径流系数法计算了白马隧道的日渗漏水量。
   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气候水文地质四方面分析了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水害的形成机理。
   采用FLAC软件模拟了不同水位线下地下水对裸洞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水压力及塑性区等力学特性的影响。
   针对国道319线上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的主要形式,结合衬砌隧道治理措施,制定了公路裸洞隧道治理措施和防排水措施。结合国内最新的治理材料,分类制定了国道319线上裸洞隧道的治理方案。
作者: 洪艳
专业: 岩土工程
导师: 刘东燕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重庆大学
学位年度: 2010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