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利用汽车尾气机械能发电的车载制冷制热可控装置
专利名称: 一种利用汽车尾气机械能发电的车载制冷制热可控装置
摘要: 一种利用汽车尾气机械能发电的车载制冷制热可控装置,包括排气管,排气管的内壁顶面固定安装两个导向环,两个导向环的中心线共线,两个导向环内共同活动安装撞击杆,撞击杆的外周与导向环的内壁接触配合,且撞击杆能够沿导向环水平滑动,排气管的内壁顶面固定安装两个撞击点火器,撞击点火器分别位于撞击杆的两侧,撞击杆的两端能够分别与对应的撞击点火器接触配合,排气管的顶面开设条形槽,条形槽与排气管内部相通。本发明能够提高汽车尾气的利用率,节能减排,结构简单,还能减少积碳产生,从而能够避免发动机激活困难,以避免怠速工况下出现抖动。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吉林;22
申请人: 吉林大学
发明人: 苏醒;周震;马家义;王青云;谢迪;周雅静;常春
专利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9-01-0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10344588.0
公开号: CN108608830A
代理机构: 济南旌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10
代理人: 牛传凯
分类号: B60H1/18(2006.01)I;B60H1/00(2006.01)I;F01N3/08(2006.01)I;F01N5/04(2006.01)I;B;F;B60;F01;B60H;F01N;B60H1;F01N3;F01N5;B60H1/18;B60H1/00;F01N3/08;F01N5/04
申请人地址: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主权项: 1.一种利用汽车尾气机械能发电的车载制冷制热可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管(1),排气管(1)的内壁顶面固定安装两个导向环(2),两个导向环(2)的中心线共线,两个导向环(2)内共同活动安装撞击杆(3),撞击杆(3)的外周与导向环(2)的内壁接触配合,且撞击杆(3)能够沿导向环(2)水平滑动,排气管(1)的内壁顶面固定安装两个撞击点火器(4),撞击点火器(4)分别位于撞击杆(3)的两侧,撞击杆(3)的两端能够分别与对应的撞击点火器(4)接触配合,排气管(1)的顶面开设条形槽(5),条形槽(5)与排气管(1)内部相通,撞击杆(3)的顶面中部铰接连接竖杆(6)的下端,竖杆(6)从条形槽(5)内穿过,排气管(1)的顶面通过铰接座铰接连接短杆(7)的一端,短杆(7)的另一端铰接连接竖杆(6)的下部,排气管(1)的上方设有缸套(8),缸套(8)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排气管(1)的顶面,缸套(8)的底面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气管(9)的上端,气管(9)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排气管(1)的顶面,气管(9)分别同时与排气管(1)、缸套(8)内部相通,气管(9)上分别固定安装单向阀,缸套(8)内活动安装活塞(10),活塞(10)的外周与缸套(8)的内壁接触配合,且活塞(10)能够沿缸套(8)水平滑动,活塞(10)的一侧固定连接推拉杆(11)的一端,缸套(8)的一侧开设通孔(12),推拉杆(11)从通孔(12)内穿过,推拉杆(11)的外周与通孔(12)的内壁接触配合,活塞(10)的一侧固定连接弹簧(35)的一端,推拉杆(11)从弹簧(35)内穿过,弹簧(3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缸套(8)的内壁一侧,弹簧(35)的直径大于通孔(12)的直径,推拉杆(11)能够沿通孔(12)水平滑动,推拉杆(11)的另一端位于竖杆(6)的后方,竖杆(6)的前面上部开设竖向的条形透槽(13),推拉杆(11)的前面外侧固定连接转轴(14)的后端,转轴(14)从条形透槽(13)内穿过,转轴(14)的前端固定连接限位板(15)的背面,限位板(15)的直径大于条形透槽(13)的宽度,竖杆(6)位于推拉杆(11)和限位板(15)之间;排气管(1)上固定安装单向阀和增压器(16),增压器(16)位于竖杆(6)右侧,排气管(1)的底面固定连接压力管(17)的上端,压力管(17)与排气管(1)内部相通,压力管(17)的下端固定连接涡轮发电机(18),涡轮发电机(18)的一侧设有整流器(19),涡轮发电机(18)和整流器(19)电路连接,整流器(19)的一侧设有铅酸蓄电池(20),整流器(19)和铅酸蓄电池(20)电路连接,铅酸蓄电池(20)的一侧设有制冷制热容器(21),制冷制热容器(21)包括控制开关(22)、制冷机(23)和制热线圈(24),铅酸蓄电池(20)和控制开关(22)电路连接,控制开关(22)分别与制冷机(23)、制热线圈(24)电路连接,排气管(1)的顶面固定连接高压管(25)的一端,高压管(25)上固定安装电动阀门(26),电动阀门(26)位于制冷制热容器(21)外,高压管(25)的另一端从制冷制热容器(21)内环绕一周后位于外界,电动阀门(26)和制热线圈(24)之间电路连接。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