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可调式自行车
专利名称: 可调式自行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式自行车,包括车横架组件以及前立杆组件、鞍座立杆组件;车横架组件内设气动支撑杆可调节伸缩自行车车身的长短,前立杆组件和鞍座立杆组件都可以通过快拆束仔自由升降,使得这种自行车变得可以适合各种年龄段和身高的人骑行,另外还可以收缩到最小尺寸放到小车后备箱作为代步或代驾工具;前立杆组件的第一吊紧螺丝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斜坨组件与限位块之间的行程被缩小,斜坨组件被向上提起通过外齿与转向管内壁撑死而锁紧前叉,这样立杆外管上方内部的第一回复弹簧就可以起到减震的功能。鞍座立杆组件的第二吊紧螺丝与调节螺母是用来调节弹簧受力行程以适合不同重量的车载主体,第二回复弹簧起到减震功能。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江苏;32
申请人: 顾国忠
发明人: 顾国忠
专利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9-01-0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10320620.1
公开号: CN108657351A
代理机构: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代理人: 陈晓君
分类号: B62K15/00(2006.01)I;B62K21/14(2006.01)I;B62J1/02(2006.01)I;B;B62;B62K;B62J;B62K15;B62K21;B62J1;B62K15/00;B62K21/14;B62J1/02
申请人地址: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体育花园26幢乙单元302室
主权项: 1.一种可调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横架组件(1)以及前立杆组件(2);车横架组件(1)包括内车横架(11);内车横架(11)包括左右向水平设置的主横管(11‑1)和从左前上方与主横管(11‑1)固定连接的前支撑管(11‑2);前立杆组件(2)包括龙头组件(201)、锁紧块(202)、第一回复弹簧(203)、立杆外管(204)、第一快拆束仔(205)、上钢碗组件(206)、斜坨组件(207)、第一定位件(208)、限位块(209)、限挡块(210)、下钢碗组件(211)、前叉、第一吊紧螺丝(213)、锁紧扣(214)和限位螺母(215);龙头组件(201)包括车把固定块(201‑2);车把固定块(201‑2)的主部设有上下贯穿的用于安装第一吊紧螺丝(213)的第二通孔,管状的锁紧块(202)嵌入设置在第二通孔的上端并焊接固定;车把固定块(201‑2)的下端面还设有环状的外管槽,外管孔内设有一限位榫;第一吊紧螺丝(213)的上中部呈光杆状、下部呈螺纹状,光杆状部位的下部设有环状的第一凹槽,第一吊紧螺丝(213)的下端设有具有内螺纹的连接槽;第一吊紧螺丝(213)的上部穿过龙头组件(201)的车把固定块(201‑2)的第二通孔和锁紧块(202)后与锁紧扣(214)销接,第一回复弹簧(203)套在第一吊紧螺丝(213)的光杆状部位上,第一回复弹簧(203)的上端嵌入车把固定块(201‑2)的下部而与车把固定块(201‑2)固定连接;第一定位件(208)呈螺杆状,设有沿轴向贯通的中央通孔,第一定位件(208)的下端面中央设有环状凹槽;限位块(209)是外径与第一定位件(208)的环状凹槽对应、内径与第一吊紧螺丝(213)的第一凹槽对应的半环状的垫片件;限位块(209)嵌入在第一吊紧螺丝(213)的第一凹槽及第一定位件(208)的环状凹槽内,从而将第一定位件(208)上下限位在第一吊紧螺丝(213)上;第一回复弹簧(203)的下端套在第一定位件(208)的上杆部位并与第一定位件(208)固定连接;立杆外管(204)是钢制管状件,立杆外管(204)的下端呈碗状,从而立杆外管(204)的下端小于上部;立杆外管(204)的碗状下端设有与第一吊紧螺丝(213)对应的第三通孔;立杆外管(204)的上端管壁设有1条U型槽;立杆外管(204)由其上端插入龙头组件(201)的车把固定块(201‑2)的下端面的外管槽内,且通过车把固定块(201‑2)的限位榫插入立杆外管(204)的U型槽内而周向限位不能转动;且立杆外管(204)将第一回复弹簧(203)、第一定位件(208)、限位块(209)包覆,由于立杆外管(204)的下端呈碗状,则第一定位件(208)的下端与立杆外管(204)的下端内壁之间垫设呈垫片状的限挡块(210);上钢碗组件(206)包括上方的垫片、下方的上钢碗以及设置垫片与上钢碗之间的钢珠;垫片设有内螺纹;限位螺母(215)的大小与上钢碗组件(206)对应;斜坨组件(207)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斜坨(207‑1)和下斜坨(207‑2),上斜坨(207‑1)和下斜坨(207‑2)的整个外表面设有与轴向同向设置的用于增大摩擦力的齿部,上斜坨(207‑1)和下斜坨(207‑2)是斜切相对设置,上斜坨(207‑1)和下斜坨(207‑2)的纵切面均呈直角梯形状,组合的上斜坨(207‑1)和下斜坨(207‑2)即斜坨组件(207)外表呈布满齿部的柱状,斜坨组件(207)的外径大小与立杆外管(204)一致;斜坨组件(207)设有上下贯通且与第一吊紧螺丝(213)对应的第四通孔,且下斜坨(207‑2)的第四通孔设有与第一吊紧螺丝(213)的螺纹部位对应的内螺纹;上斜坨(207‑1)的上端面设有与立杆外管(204)的下端碗状部位对应的碗状槽,从而第一吊紧螺丝(213)穿过上斜坨(207‑1)的第四通孔后旋合入下斜坨(207‑2)的第四通孔;前叉包括转向管(212)、连接在转向管(212)下方的肩管(216)、连接在肩管(216)下方两侧的用于连接前轮的支撑杆;转向管(212)的内径大小与立杆外管(204)的外径对应,转向管(212)的外径大小与上钢碗组件(206)的内径大小对应,转向管(212)的中部上侧管部设有与上钢碗组件(206)的垫片对应的外螺纹;下钢碗组件(211)包括位于上方的下钢碗(211‑1)、位于下方的下承托(211‑2)以及设置在下钢碗(211‑1)和下承托(211‑2)之间的钢珠,下钢碗(211‑1)呈上小下大的阶梯状,包括上方的颈部和下方下端开口的碗部,下承托(211‑2)呈带颈法兰状,下钢碗(211‑1)的颈部的中央通孔及下承托(211‑2)的中央通孔的内径与转向管(212)的外径对应,上钢碗组件(206)的上钢碗和下钢碗(211‑1)的颈部的外径均与车横架组件(1)的前支撑管(11‑2)的内径对应;下承托(211‑2)设置在转向管(212)的下端,其下部被转向管(212)下方的肩管(216)所支撑,下钢碗(211‑1)在下承托(211‑2)上并被下承托(211‑2)支撑,转向管(212)套在立杆外管(204)的下部和斜坨组件(207)外,在转向管(212)的上端与立杆外管(204)连接的部位外侧套接第一快拆束仔(205);车横架组件(1)的内车横架(11)的前支撑管(11‑2)套在转向管(212)外,且上钢碗组件(206)也套在转向管(212)的外并由其上钢碗的颈部插入前支撑管(11‑2)的上端,上钢碗组件(206)的垫片旋合在转向管(212)的螺纹部位上,限位螺纹(215)旋合在转向管(212)的螺纹部位上且设置在上钢碗组件(206)的上方而对上钢碗组件(206)上方限位,下钢碗(211‑1)也套在转向管(212)的外并由其颈部插入前支撑管(11‑2)的下端,从而车横架组件(1)由前支撑管(11‑2)与前立杆组件(2)限位连接在一起。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