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驾驶疲劳生成机理研究
论文题名: 驾驶疲劳生成机理研究
关键词: 驾驶疲劳;唤醒水平;测量指标;驾驶员;预防措施;心电图;道路交通;变异系数;阈值;疲劳度;研究成果;生成模型;生成过程;评价标准;交通环境;测量方法;变化特征;可靠性和实用性;有效性;试验
摘要: 汽车驾驶员在疲劳状态下驾驶汽车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至今为止,尽管已经采取了很多的预防措施,但有效性都不高,疲劳肇事事故仍时有发生。本文认为,对研究对象的涵义和机理研究不足是造成预防措施有效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解决驾驶员的疲劳问题,本文从道路和交通工程专业角度出发,重点研究由道路、交通和环境条件引起的驾驶疲劳的生成机理,内容包括驾驶疲劳的生成模型、驾驶疲劳的测量指标、驾驶疲劳的阂值,以及驾驶疲劳的预防措施。
   在对生理、心理学中与驾驶疲劳有关的唤醒水平的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文中引入唤醒水平的概念,对驾驶疲劳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推理。通过试验研究道路交通环境各组成因素对驾驶员唤醒水平的影响,验证并完善了所做的推理。在此基础上,以唤醒水平为评价标准,建立了驾驶疲劳生成模型。应用该模型,以唤醒水平的变化特征确定了驾驶疲劳的生成时刻,并解释了长时间驾驶疲劳和短时间驾驶疲劳这两种最常见的驾驶疲劳的生成过程。
   接着,通过对驾驶员的驾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本文确定了已有的驾驶疲劳测量方法的测量范围。根据驾驶疲劳时唤醒水平的变化特征筛选出了脑电图和心电图两种驾驶疲劳测量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驾驶疲劳脑电图和心电图变异系数测量指标。在驾驶模拟舱中进行了室内实验,以刹车反应时为独立指标,研究了各测量指标的可靠性。在综合考虑测量指标可靠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最终推荐心电图变异系数测量指标作为测量驾驶疲劳的有效指标。
   为了得到对所有驾驶员都适用的判断驾驶疲劳的统一阈值评价标准,本文首先将心电图变异系数测量指标变换为驾驶疲劳度。在对常用阈值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主、客观数据的阈值计算方法。运用该方法对现场试验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了能够确定驾驶疲劳开始产生时刻的驾驶疲劳度的阈值。
   最后,本文运用驾驶疲劳度及其阈值,根据道路交通环境对驾驶疲劳生成的影响,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驾驶时间的规定、路侧景观的设置以及路线设计等提出了一些预防驾驶疲劳的建议。
   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为道路及相关设施的设计和管理提供指导,为驾驶疲劳检测系统的设计提供帮助,为驾驶员的教育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减少或减缓驾驶疲劳的发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作者: 谢晓莉
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导师: 刘小明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年度: 2010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