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桥头路段中的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 |
摘要: |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桥头路段中的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其主要步骤为:场地平整;标定挤密桩孔位设置及检查点;钻孔施工;拌料回填;桩基挤密夯实;成桩验收。本发明能够有效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施工的便捷与可靠,有效提高了此区域内地基承载力,进而避免或消除因路基填土较高引起基础的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河南;41 |
申请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发明人: |
徐志军;郭兆翔;刘婷婷;韩星;原方;刘军;张冉冉;张健;程远浩;杜乾;刘海林;姜学佳;庞照昆 |
专利状态: |
有效 |
发布日期: |
2019-01-0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1062263.X |
公开号: |
CN108797557A |
分类号: |
E02D3/08(2006.01)I;E;E02;E02D;E02D3;E02D3/08 |
申请人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街100号河南工业大学科技处 |
主权项: |
1.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桥头路段中的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场地平整;机械开挖至灰土挤密桩施工顶面0.2m,使用人工清底整平,平整时沿结构物相邻台后方向设置3%纵坡,场地平整时及时对土基自然含水率进行检测,必须保证对其检测的准确性;步骤二:标定挤密桩孔位设置及检查点;撒石灰予以标记出准确桩位并按要求隔孔编号,标记后立即使用钢钎向下打孔,深度不小于0.3m;步骤三:钻孔施工;施工前先对桩进行编号,然后确定成孔顺序,施工顺序为从两边向中间,采用隔排隔桩跳打的方法,保证成孔孔深不小于设计要求,其垂直度不宜大于1.5%;步骤四:拌料回填;灰土挤密桩采用体积比为3:7的石灰改良土,施工前应先将夯填土和石灰送至试验室做原材料试验及击实试验,求得最大干容量和最优含水率,每天施工前核定土的含水率是否为合理值,以保证拌和后灰土的含水率接近最佳含水率;步骤五:桩基挤密夯实;采用的重型夯实机,锤底突出呈锅底状,夯锤直径为20‑30cm;施工前应注意清除孔内的杂物或积水,开始填料前先将孔底夯实,施工时应分层夯筑,夯击次数由成桩试验确定;桩身压实系数≥0.97,桩间土的平均压实系数≥0.93;每层投料量不得大于试验确定的量,每层的夯击次数必须大于试验确定的次数,不得盲目快填,更不允许用送料车直接倒料入孔;夯锤的落距应不小于50cm,并观察夯锤下落接触夯层的瞬间是否有力;每层应监测灰土密实度并填好原始记录,填料、夯击交替进行,均匀夯击至设计标高以上20‑30cm时为止;步骤六:成桩验收;桩中心距允许偏差±100mm,抽查桩数3%;桩径不小于30cm,抽查桩数3%;桩长不小于设计值;竖直度允许偏差1.5%,抽查桩数3%;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2倍天然地基承载力,并不大于250kpa,抽查成桩数的0.2%,并不少于3根;桩间土的平均压实系数≥0.93;桩身填料的平均压实系数≥0.93。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