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项: |
1.铁路高陡岩质边坡微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现场取得边坡岩体岩样,通过室内三轴和单轴试验获得岩石强度(σc)、弹性模量(E),并采用三轴试验获得岩石的m、s值:通过室内三轴试验获得岩石强度和经验参数m,首先假设s=1,再通过三轴试验数据的回归计算的到m、σc,公式如下:令x=σ3,y=(σ1‑σ3)2,有:![]() 式中:n为σ1~σ3的组数(一般不小于5);σ1轴向压力;σ3侧向围压;σc岩石强度;计算出岩石的经验参数m后,把m值带入(3)式后计算出参数s: 若计算得到的s小于零时,则令s=0,表示其为破碎岩体;2)采用室内三轴试验,分别获得边坡岩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公式如下:![]() 式中:c为岩石的内聚力(MPa);φ为岩石的内摩擦角;σ为曲线在纵坐标上的截距(MPa);m为曲线斜率;3)边坡微震发生后通过计算,分别得到微震的定位、能量:微震定位:采用联合定位方法对落石冲击进行定位,首先应用线性定位方法进行初步定位,获得初步位置h(x0,y0,z0),线性初始定位公式如下: 其中,Ti(h)为微震位置到第i台传感器的走时;h(x0,y0,z0)为微震位置;(xi,yi,zi)(i=1,2,…,n)为各传感器空间位置;再以线性定位解作为Geiger定位方法的迭代初值进行求解定位,微震到达每个传感器的时间: 其中,t0i为第i个传感器检测的P波的到达时间;tci为线性定位计算出的P波到达第i个传感器时间;vp为岩体纵波速;对于N个传感器,得到N个方程,矩阵形式为:AΔθ=B式中, 由上式求得修正后向量Δθ,以θ+Δθ为新的定位解继续进行迭代,直到迭代值收敛于时间残值函数I(φ)全局最小值,即得到微震的发生位置;微震能量: 其中,ΔU为微震能量;ρ为岩体结构密度;v为岩体波速;R为冲击位置到传感器的距离;Jc为能通量(质点运动速度的积分);Fc为振动波辐射类型经验系数;4)岩体损伤变量和损伤模量的获得:![]() 式中,D为微震震源范围内岩体单元损伤变量;ΔU为微震监测反算得到的能量;Ue为岩体单元可释放应变总能;E为岩体单元初始的弹性模量;σ1、σ2、σ3为应力;微震后岩体单元对应的损伤模量:Er=(1‑D)E (6)式中,E为岩体单元初始的弹性模量;Er为损伤模量;5)微震震源范围内岩体质量分类指标的RMR的损伤:RMRS=40ln(Em)+10 (7)Em=E‑Er (8)式中,RMRS为损伤后岩体质量分类指标;Em为微震范围内岩体模量;6)基于受扰动岩体计算获得微震范围内岩体的m、s值:对受扰动岩体![]() 式中,m为新鲜完整岩石的m值,由三轴试验获得;ms为微震范围内岩体m值;ss为微震范围内岩体s值;7)基于边坡应力监测获得边坡内部应力值,并通过计算获得微震范围岩体的强度力学参数:![]() ![]() ![]() cs=τ‑σntgφs (15)式中:τ、σn为岩体破坏时剪应力、正应力(MPa);φs、cs为在给定剪应力和正应力下岩体的瞬间内摩擦角(°)和粘聚力(MPa);σ为新鲜岩石单轴抗压强度(MPa);ms,ss为微震范围内岩体经验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