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学科,起源于中欧和东欧,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国内景观生态方面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不少学者以3S技术为支撑,结合景观格局定量化分析软件FRAGSTATS,开展了许多景观格局定量化研究。但大多工作所涉及的是湿地、绿洲或温带森林等景观,就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而言,对于该区域景观格局动态的定量研究少有报道。重庆市作为山地丘陵城市的代表,其轨道交通二号线的建成对局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借助景观生态研究手段,定量化研究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尤为必要。在RS和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重庆市1986年、200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资料和1986、2000、2007年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作为信息源,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丰富度密度和分维数等10项景观指数,对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2km范围内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沿2000年和2007年轨道交通以0-0.5km,0.5-1km,1-1.5km,1.5-2km建立双侧缓冲区,提取住宅用地、城市水域、商服用地、工业用地、公园绿地五种重要景观要素信息,通过计算各缓冲区内各项要素的景观指数,分析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1986-2007年间,研究区内15种景观类型斑块数逐渐减少,2007年研究区内斑块数比1986年减少了500。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服用地、公园绿地景观面积均有所增加。城市水域景观斑块数和景观面积均有减少,2000年后保持不变。通过逐一统计计算相关景观指数发现,研究区景观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同时,研究区斑块平均面积表现出增加的特点。这说明研究区域内的人类活动趋于集中,密集度逐渐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使得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展,景观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分布趋于集中,景观规划布局不断合理优化。1986~2007年间,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均有所增加。1986年~2007年,研究区景观丰富度密度、优势度指数的减小,与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变化。1986年~2007年研究区景观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呈现先增后减趋势,这表明研究区景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到了一定阶段后斑块复杂程度降低,已开始注重景观优化。研究区景观分维数减小,分形特征日渐弱化,景观复杂程度降低。通过对2000年和2007年住宅用地的空间研究发现,住宅用地景观要素在研究区各缓冲带内分布较多较广,远远高于其他景观要素,各缓冲带内住宅用地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均在30%以上。尤其在0-0.5km和0.5-1km缓冲带内,住宅用地斑块数最多、所占缓冲带比重均在43%以上,此后缓冲带内斑块数和景观面积均有所减少,但远远高于其他几种景观要素斑块数目的总和,2007年各缓冲区内住宅用地分维数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平均斑块面积比2000年有所增加,各缓冲区内平均斑块面积差别不大。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各缓冲区内各项要素的景观指数发现,在0-0.5km和0.5-1km缓冲带范围内,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分布较分散。随着缓冲区距离的增大,其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呈现降低的趋势。距离城市轨道交通较近,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受轻轨2号线建设的影响也最大。公园绿地景观总体形状比较规则,在0-0.5km范围内,分布较多较广。其主要原因是轻轨2号线的开发建设,使得住宅用地大量增加,因此对其配套的公园绿地需求增大。工业用地随着距轻轨2号线距离的增加,其景观总面积、所占各缓冲带比重和各缓冲带内斑块数及平均斑块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各缓冲区城市水域景观形状指数比其它要素小,分维数也较低,说明城市水域景观形状较简单,稳定性强,且2000年至2007年景观指数变化不明显。基于以上对景观格局时空分异驱动因素的分析发现:经济驱动因素、交通建设因素及土地供应制度因素对重庆市轻轨2号线沿线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起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景观的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进而可为该地区景观管理以及景观格局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