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匝道间距是影响高速公路主线运行状况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匝道间距定义不够明确,且其间距的计算尚未有成熟的理论依据。论文对匝道间距进行了明确的定义;通过立交型式的总结,引入匝道的各类组合模式:互通立交间为入-出型;互通立交内为出-出、出-入、入-出及入-入型四种组合模式;并分析了不同组合模式匝道间距的影响因素,同时将其中一些因素综合考虑,引入匝道功能区的概念。
以匝道间距的设置要尽可能保证车辆安全、平稳、舒适的行驶为出发点,论文在分析驾驶员驶出匝道行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出口识别视距的相关规范,计算出口标志的识别距离,计算减速车道及渐变段的长度,定义了出口匝道功能区的上游段长度;在已有研究成果及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主线、主线鼻端、匝道鼻端及匝道曲线半径最小处车速的关系,定义了出口匝道功能区的下游段及匝道缓和段长度;综合三部分,界定了出口匝道的功能区。相应地,论文在分析驾驶员驶入匝道行为的基础上,通过标志识认距离、加速车道长度、匝道口通视距离的计算,定义了入口的上游段、下游段及匝道段长度,从而界定了入口匝道功能区范围。
独立立交间的匝道间距至少要保证匝道功能区的完整性;并满足标志的设置要求;此外,从驾驶员舒适性方面考虑,给予驾驶员3s的安全稳定过渡期,综合三部分要求,给出了独立立交间入-出型匝道间距的推荐值。对于以辅助车道或集散车道相连的立交间入-出型匝道间距,因交织区长度的计算需结合实际的交通流参数,论文仅介绍了交织区构型及其长度的计算流程。而立交内四种组合模式匝道间距的计算,论文充分考虑驾驶员在立交内驾驶行为的特殊性,在匝道功能区各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使驾驶员安全舒适的行驶,计算了各组合模式的匝道间距,并与规范值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于其中的入-出型匝道间距,论文同时分析了冲突重叠区的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