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面对迅速发展的地下道路,交通流特性、通行能力和交通设计等问题已成
为地下道路规划、设计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对合理确
定地下道路建设规模、科学进行规划设计,确保项目取得成功,促进我国地下
道路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本学位论文主要从规划设计的角度研究了地下道路交通特性、跟
驰特性、交通流模型、通行能力以及交通设计等问题。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的
内容如下:
(1)分析归纳了地下道路交通流特性、通行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综述
了本文所用到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地下道路研究前沿,指出地下道路通行能
力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并结合地下道路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本文研究
的主要问题。
(2)深入分析了地下道路交通流各构成要素特性即驾驶员交通特性、车辆
交通特性、道路及其环境交通特性;提出了地下道路交通流运行状态五阶段模
式,阐述了自由流阶段、低密稳定流阶段、高密稳定流阶段、饱和流阶段、强
制流阶段的特性;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到了不同的交通运行条件、
外界环境条件、流量范围条件下的地下道路交通流速度分布特性;通过对地下
道路交通量分布特性的分析,得到了地下道路各车道在直线段和转弯段承担的
交通流量比例分布状况。
(3)分析了不同类型地下道路的车辆跟驰特性;提出了地下道路车辆跟驰
状态的判定标准,并对三种典型的地下道路交通进行了判定分析,得到了相应
的跟驰车头时距界限值;研究了地下道路车辆跟驰状态下车头时距分布特性,
得到了三种典型的地下道路车辆跟驰状态下车头时距的平均值;提出了地下道
路车辆跟驰模型。
(4)深入分析了小汽车专用道、混合车道、货车通道三种不同交通组成的
交通条件下的地下道路交通三参数关系特性;建立了小汽车专用道、混合车道、
地下货车通道三种不同交通组成的地下道路交通流三参数关系模型。
(5)结合地下道路的交通特性,建立了地下道路理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基于流量—速度关系的地下道路可能通行
能力计算模型;提出了不同类型地下道路理论通行能力和可能通行能力建议值;
研究了地下道路服务水平划分方法,建立了地下道路服务水平评价体系。
(6)提出了基于“人—车-路—体化设计”的地下道路交通设计理念,给
出了地下道路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出了地下道路交通设计体系;深入研究了地
下道路交通空间设计方法,提出了横断面、紧急停车带、出入口变速车道长度、
净空高度等地下道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指标;研究了地下道路交通组织,系统地
提出了地下道路出入口交通组织应遵循的原则及指导思想,设计了出入口的交
通组织模式以及基本路段交通的车道组织、车速组织、停车组织模式。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地下道路;交通特性;跟驰特性;交通流模型;通行能力;交通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