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公路地下排水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
论文题名: 公路地下排水设计原理和方法研究
关键词: 一级公路;地下排水系统;设计原理;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路基路面;地下水位;当量回弹模量;排水设施;水文地质特征;湿润锋;入渗;路面结构性能;低洼平坦地带;平衡含水量;吸力水;预估模型;有限元法;验证分析;研究成果
摘要: 随着公路等级越来越高,路线穿越低洼平坦地带以及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高填深挖已不可 避免。而低洼平坦地带和挖方路段的水文地质条件通常比较复杂,丰富的地下水及其频繁活 动对公路设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在我国公路总里程中所占 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考虑到行车安全、道路美学、环境保护和长期规划等因素,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一般都设有中央分隔带。对于表面绿化的中央分隔带(≥3m),如果降落在分隔带 内的雨水不能快速排出,则会向两侧迁移,影响路基路面的结构性能。因此,为了消除地下 水对路基路面结构性能的不利影响,必须进行公路地下排水设计,布设地下排水系统。 根据排水设施布设的位置及其具体目标的不同,公路地下排水系统可以分为3个子系 统:路基地下排水系统、边坡地下排水系统和中央分隔带地下排水系统,这3个系统即自成 体系又相互协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下排水设施的功效。 水文地质特征是公路地下排水设计中进行水力分析的基础。在分析了地下水丰富的零填 或低路堤路段、挖方路段和中央分隔带的水文地质特征之后,根据路基平衡含水量和土壤水 分特征曲线的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建立的路基土回弹模量预估方程,提出了基于地下水位变 化的路基顶面当量回弹模量预估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预估路基土处于某一地下水位时路基 顶面当量回弹模量,从而为公路地下排水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地下水变位对路基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分析,提出以地下水位作为路基地下排水的 设计指标,并结合基于地下水位变化的路基顶面当量回弹模量预估模型,给出了以提高路基 顶面当量回弹模量为主要目的的路基地下排水设计流程,以及由设计地下水位确定排水设施 泄水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同时,推导了隔水底板不水平的潜水完整渗沟、沟壁进水的潜水 不完整渗沟、承压完整渗沟的水力计算公式,并对水平潜水层中多个渗沟同时工作时的相互 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 采用有限元法分别分析了同等条件下10.5m和3m中央分隔带降水的入渗迁移规律,同 时,采用湿润锋理论求解了同等条件下lO.5m和3m中央分隔带降水的入渗规律,并与有限 元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湿润锋理论可以用于中央分隔带地下排水设计。 采用湿润锋理论分析降水入渗规律时,入渗锋面处吸力水头的取值是关键。本文基于现有相 关研究成果,求得了几种典型土壤的锋面吸力水头,并通过有限元法对亚粘土的锋面吸力水 头进行了验证分析。 降水的入渗迁移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中央分隔带地下排水设计应采用2个指标:产流量 和渗沟排水时间。针对这两个指标,给出了中央分隔带地下排水设计的步骤,并对每个步骤 的设计内容进行了探讨,推导了渗沟排水时间、渗沟进水周长和产流量计算公式。 公路地下排水设计中采用最多的排水设施是渗沟,因此,渗沟的使用效果是保障公路地 下排水系统发挥其正常功能的关键之一。根据具体功能的不同,渗沟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反滤 层、填料层和排水层。为了保证渗沟具有足够的排水能力,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淤堵, 各结构层都应具有挡土和透水两个基本功能。基于此一思路,结合国内外相关方向的现有研 究成果,对反滤层、填料层和排水层的设计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分析探讨。 基于对公路地下排水设计原理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在国内率先对公路地下排水设计的指 标和流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渗沟的水力计算模型进行了完善,为公路地下排水设计提供 了一套有效方法,也为公路排水规范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公路;路基;边坡;中央分隔带;地下排水;渗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平衡含水量;回弹模量;地下水位;湿润锋;入渗率;产流
作者: 郑悦锋
专业: 道路与铁道工程
导师: 凌建明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学位年度: 2004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