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抽样调查、局部普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河南省高速公路植被生态恢复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植被生态恢复现状的不足。着重分析河南省高速公路植被生态恢复的植物资源、植被建植模式、生态恢复方式以及信南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区植被群落特征。为今后高速公路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结论如下:
1、初次对河南省高速公路植被生态恢复的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摸清了家底。掌握高速公路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为指导高速公路绿化、养护奠定了基础。与郑州市公园绿地植物资源相比,河南省高速公路植被生态恢复所用植物资源较丰富。
2、对中央分隔带常用植物建立了生态恢复的评价体系。
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评价了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植物综合性状考核以防眩效果、生长状况、修剪量、抗性、耐瘠薄性、观赏度、环保度、协调度、环保度、稳定性、绿期十个评价指标,对河南省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常用植物作出综合评价。结果为:主防眩植物综合性状评分从高到低以次为:石楠>蜀桧>大叶黄杨>法国冬青>海桐;花灌木、绿篱类:90分以上的有夹竹桃、洒金柏、和火棘:80-90分的为大多数植物,80分以下有红瑞木、珍珠梅、和棣棠:地被类评分依次为:鸢尾>麦冬>白三叶>月季>杜鹃>红花酢将草>葱兰>狗牙根。
3、以信南高速为例,探讨了互通立交区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了四个互通立交区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结合相同植被带上自然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比较人工群落与自然群落的差异,为营造合理的接近自然式植物群落奠定了基础。
从植物生活型谱分析:四个互通立交区植物生活型谱不健全,缺失Ch层、Cr层和T层,这样的植物群落与自然群落相比缺少稳定性,在今后的养护管理、优化配置过程中,重点增加H层,合理引导Cr和T层,使其生活型谱更趋合理。
从植物乔木层和灌木层多样性分析:四个互通立交区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相邻地带多样性指数,说明各区人工痕迹太重,在今后的优化调整时,尽量模拟自然群落,采用乔、灌、草、藤相结合的分层次绿化模式。
从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四个互通立交区植物配置基本上体现了当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特色,在今后的绿化工作中要继续保持。但四个互通立交所用植物中园林植物占了很大比重,远远高于乡土树种,这样的植被在自然环境中显得不自然,与周边环境不能融合到一起,在今后的优化调整时,需要增大乡土树种比例。实际观测中发现诸如:乌桕、湿地松、重阳木、麻栎等生长状况明显好与其它园林树种,应该加大应用范围和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