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项: |
1.一种评价土石二元介质基质流、优先流程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双染色剂染色示踪试验;在土石山区选择相对平坦的区域进行染色试验,用隔离板隔离染色区并清理地表植被与其他杂物;将混合染色示踪剂施入用隔离板隔离出的染色区域进行入渗,待地表没有积液后,用塑料布遮盖染色区域以减少蒸发;所述混合染色示踪剂由亮蓝与碘化钾混合后得到;入渗结束后,在染色区域内挖取垂直剖面,挖至剖面无染色区域出现为止;在剖面上放置校正尺与蜘蛛立方白平衡校准器以方便后期图像处理的几何畸变校正和标准化处理;先用数码相机对亮蓝染色剖面进行拍照记录;然后,将碘化钾显色液均匀喷洒在垂直剖面上,混合染色示踪剂中的碘化钾流经的剖面区域完全显色后,用数码相机对碘化钾示踪剂的分布剖面进行拍照记录;步骤二:染色图像处理得到二值化染色图像;每一个垂直剖面会得到2类染色示踪剂分布图,分别记录了亮蓝与碘化钾在垂直剖面的分布情况;亮蓝与碘化钾的染色示踪剂分布图的图像处理与数据提取过程相同;利用数码相机对剖面进行拍照记录时图片会发生几何变形,因此首先要对染色示踪剂分布图片进行几何尺寸校正,并设定符合要求的图像像素与分辨率;然后利用绘图软件进行白平衡校正、色彩校正与降噪处理;最后通过色彩识别将图像中的染色区域设置为白色,并将白色像素元存储为1,未染色区域设置为黑色,并将黑色像素元存储为0,得到二值化染色图像;步骤三:像素元数据的提取;读取步骤二得到的二值化染色图像并将其转化为与图像像素尺寸同等大小的矩阵;此时每个矩阵元素值为1或0,矩阵元素值代表矩阵对应图像中像素元的颜色;提取亮蓝染色剖面与碘化钾染色剖面的染色像元数量与入渗路径数量;首先,对每个像素行的染色像元数量进行统计,即统计矩阵中各行数值为1的元素数量,记做NSPn,亮蓝,h或NSPn,碘化钾,h,其中n代表剖面编号,h为像素行所在深度;然后,对每个像素行的入渗路径数量进行统计,入渗路径数量是指二值化染色图像内,所统计的每行像元中独立染色路径的数量;入渗路径数量的统计过程为:在矩阵中任意一行元素自左至右进行统计,当元素数值出现第一个1时便开始记录至出现第一个0,此时暂停并记录当前入渗路径数量为1;继续向右进行统计,当元素数值出现1时开始记录至出现0,暂停并记录此时入渗路径数量为2;依次类推,直至该行结束,则统计出该行的入渗路径数量并记做NIPn,亮蓝,h或NIPn,碘化钾,h,其中n代表剖面编号,h为像素行所在深度,亮蓝与碘化钾则指代该剖面示踪剂类型;步骤四:计算评价土石二元介质基质流、优先流程度;基于步骤三中所得到的染色像元数量与入渗路径数量,提出基质流、优先流的贡献比和入渗路径相对数量比两个参数以对土石二元介质各深度的基质流、优先流的程度进行评价;步骤4.1:利用各染色示踪剂的染色像元数量直接表征基质流、优先流对实际水流的贡献情况,首先求得各像素行的染色像元数平均值,计算公式为:然后对各像素行的CR基质流,h与CR优先流,h进行公式如下:其中,CR基质流,h代表像素行所在深度h处基质流的贡献比;CR优先流,h代表像素行所在深度h处优先流的贡献比;NSP碘化钾,h代表像素行所在深度h处碘化钾的染色像元数量;NSP亮蓝,h代表像素行所在深度h处亮蓝的染色像元数量;利用公式(5)与(6)得到试验点基质流与优先流的贡献比,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CR基质流代表试验点基质流的贡献比;CR优先流代表试验点优先流的贡献比;hmax代表二值染色图像的总行数;步骤4.2:NIPn,碘化钾,h代表第n个剖面h深度处所在行实际水流模式的入渗路径数量,而NIPn,亮蓝,h则代表第n个剖面h深度处优先流模式的入渗路径数量;Hn,碘化钾代表第n个剖面碘化钾示踪剂所到达的最深的像素元行号,Hn,亮蓝代表第n个剖面亮蓝示踪剂所到达的最深的像素元行号;首先求得试验点的平均行入渗路径数量,计算公式如下:利用如下的公式求得参数入渗路径相对数量比RNIP:基于基质流和优先流的指标,若CR基质流与RNIP越大,CR优先流越小,说明基质流流动范围越大,基质流填充优先流路径间隙的数量越多,水流与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越强,则在土石二元介质的h深度处基质流程度越强;相反,CR基质流与RNIP越小,CR优先流越大,水流与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越弱,优先流程度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