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及生态修复方法。本系统通过在矿山待修复区上设置隔离层,可以有效杜绝待修复场地存在的污染随着雨水等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污染地表水,同时可防止部分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在矿山底部周边设置防洪沟,可以有效杜绝待修复场地存在的污染随着地下水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在待修复区设置土壤层,雨水收集层和植被来修复生态环境。本方法通过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对矿山待修复区进行修复,在避免了持续的环境污染同时对山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江苏;32 |
申请人: |
河海大学 |
发明人: |
汪顺才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5-0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8-16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384030.X |
公开号: |
CN110130307A |
代理机构: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建林;范青青 |
分类号: |
E02D3/00(2006.01);E;E02;E02D;E02D3 |
申请人地址: |
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1号 |
主权项: |
1.一种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覆盖于矿山待修复区上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上覆盖有土壤层,所述土壤层上种植有植被;所述矿山底部周边设有防洪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与土壤层之间还设有雨水收集层,所述雨水收集层与防洪沟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层由渗透系数大于1.0×10-3cm/s的碎石组成,铺设厚度为3~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洪沟的底面低于废石或尾矿与原生土壤的接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包括土工防渗膜和或防水压实黏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防渗膜的厚度不低于1.5毫米,所述防水压实黏土的厚度不低于60厘米且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层铺设厚度为10~60厘米。 8.一种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于矿山待修复区上覆盖隔离层,将矿山待修复区与雨水和地表水隔离; 于矿山底部周边开设防洪沟,将矿山待修复区与地下水隔离; 于隔离层上覆盖土壤层,并于土壤层上种植植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隔离层上覆盖雨水收集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矿山待修复区进行地质地貌修复,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对矿山待修复区进行回填整平; 对坡面进行加固处理。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