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
专利名称: 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在墩柱外侧设置上层抱箍和下层抱箍,并在其外侧设置挡水雨布;将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一同吊装至设定高度,再通过滑移拉索将第二模板滑移拉至设定横向位置,并通过底部调节体和可调撑杆控制第二模板的空间位置;在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上放置浇筑板凳,并进行盖梁混凝土浇筑施工;同步通过脱模拉杆和脱模加压管进行脱模施工,并通过弹性支撑体减小脱模施工对第二模板的损坏;先对盖梁混凝土先进行蒸汽养护,再进行滑移喷水养护施工,可以提高现场施工结构的安装施工效率、降低盖梁模板安装施工的难度、提升盖梁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施工的质量。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安徽;34
申请人: 安徽省新路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王壮飞;周圣兰;张晓龙;王如宝;钟尤志;张茂坤;汪礼华;张瑨;赵新创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6-03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8-30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477111.4
公开号: CN110184934A
代理机构: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王闯
分类号: E01D21/00(2006.01);E;E01;E01D;E01D21
申请人地址: 236112 安徽省阜阳市开发区经三路688号
主权项: 1.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1)施工准备:制备尺寸满足要求的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进行墩柱(3)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准确施工所需建筑材料; 2)现浇盖梁支模抱箍安装:在墩柱(3)外侧设置上层抱箍(4)和下层抱箍(5),分别在上层抱箍(4)和下层抱箍(5)的内侧壁上设置接缝密闭体(6);在下层抱箍(5)与上层抱箍(4)外侧壁上的挂杆挡板(7)之间设置连接挂杆(8),并通过挂杆紧固栓(9)紧固;在下层抱箍(5)的外侧设置箍侧支板(10),并在箍侧支板(10)上设置撑杆连接体(11);在上层抱箍(4)的外侧设置与撑杆连接体(11)相接的抱箍支撑杆(12);在上层抱箍(4)的上部沿墩柱(3)的外周设置雨布顶环(13),并通过帽环箍筋(14)将雨布顶环(13)与墩柱(3)连接紧密;使雨布底环(15)与箍侧支板(10)通过底环连接体(16)和底环紧固栓(17)连接;在雨布顶环(13)与雨布底环(15)之间设置挡水雨布(18); 3)模板吊装及定位施工:在第一模板(1)的内部设置提拉拔杆(19),在提拉拔杆(19)与第一模板(1)之间设置内置撑杆(20);在提拉拔杆(19)的底端设置拔杆底挡板(21),顶端设置吊拉平衡板(22)和拔杆调位栓(23),并在吊拉平衡板(22)与第一模板(1)之间设置内置拉杆(24),在内置拉杆(24)与吊拉平衡板(22)之间设置转动球铰(25);在吊拉平衡板(22)上设置两条长度相等的第二吊环拉索(83),并在两条第二吊环拉索(83)的顶端相接处设置提拉吊环(84),使提拉吊环(84)与第一吊环拉索(37)相接;在第一模板(1)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二挂板(26),在第二模板(2)的顶部设置第一挂板(27),并使第一挂板(27)和第二挂板(26)连接;分别在第一挂板(27)的上部和第二模板(2)的下部设置滑移拉板(28),并使滑移拉板(28)与滑移拉索(29)连接;在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的外侧壁上设置模板补强板(30);在第二模板(2)与底部撑板(31)之间设置底部调节体(32),与撑杆固定杆(33)之间设置可调撑杆(34);在底部撑板(31)上设置固定杆撑柱(35),并在固定杆撑柱(35)上设置撑杆固定杆(33),在撑杆固定杆(33)与固定杆撑柱(35)之间设置固定杆斜撑(36);使第一吊环拉索(37)与外部提拉设备连接牢固后,将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一同吊装至设定高度,再通过滑移拉索(29)将第二模板(2)沿横向拉至设定位置,并通过底部调节体(32)和可调撑杆(34)控制第二模板(2)的空间位置; 4)盖梁混凝土浇筑:在第一模板(1)和第二模板(2)上放置浇筑板凳(39),并通过移动墩顶挂板(40)调整浇筑板凳(39)的位置,通过调节手柄(41)调整工作凳板(42)的平整度;在浇筑板凳(39)上进行盖梁混凝土(53)的浇筑施工; 5)盖梁混凝土脱模施工:在底部撑板(31)上布设脱模撑杆(43)和脱模辅助板(44);在第二模板(2)的侧壁上设置脱模加压管(45)和脱模拉板(46);在脱模拉板(46)与脱模辅助板(44)之间设置脱模拉杆(47),并使脱模拉板(46)与脱模压板(48)连接;在脱模拉板(46)与脱模撑杆(43)之间设置弹性支撑体(50)和模板撑板(51);盖梁混凝土(53)形成早期强度后,在脱模辅助板(44)上设置脱模压重体(52),通过脱模拉杆(47)给第二模板(2)施加下拉力,同步通过脱模加压管(45)对第二模板(2)与盖梁混凝土(53)的间隙施加气压,并通过弹性支撑体(50)减小脱模施工对第二模板(2)的损坏; 6)盖梁混凝土蒸汽养护:在盖梁混凝土(53)的底部设置蒸汽喷管(54),并在蒸汽喷管(54)与底部撑板(31)之间设置喷管支撑杆(55);在蒸汽喷管(54)的外侧设置密闭篷布(56),并通过密闭压板(57)使密闭篷布(56)与盖梁混凝土(53)连接紧密;在密闭压板(57)与底部撑板(31)之间设置压板撑杆(58);通过蒸汽喷管(54)向密闭篷布(56)内压注蒸汽,快速提升盖梁混凝土(53)的强度; 7)盖梁混凝土(53)喷水养护:在底部撑板(31)的上表面布设滑移轨道(59),在滑移轨道(59)上布设滑移撑架(60);在滑移撑架(60)的端部设置喷水纵管(61),并在喷水纵管(61)上设置喷水横管(62);在滑移撑架(60)面向盖梁混凝土(53)侧设置撑架侧撑(63),并在相对的撑架侧撑(63)之间设废水收集槽(64);通过喷水纵管(61)和喷水横管(62)向盖梁混凝土(53)进行喷水养护,同步通过废水收集槽(64)收集多余的养护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上层抱箍(4)和下层抱箍(5)横断面均与墩柱(3)相同,在相对的抱箍耳板(65)之间设置耳板连接筋(66);所述挂杆挡板(7)与相接的上层抱箍(4)和下层抱箍(5)垂直相接,在挂杆挡板(7)上设置挂杆连接槽孔(75);所述撑杆连接体(11)与箍侧支板(10)焊接连接,其上表面设置与抱箍支撑杆(12)相接的撑杆嵌入槽(67);所述雨布底环(15)由底环弹扩体(68)和底环横管(69)组成,并在底环横管(69)上设置控位挡板(70)和控位拉筋(71);所述底环连接体(16)横断面呈L性,与雨布底环(15)的底环横管(69)焊接连接,与箍侧支板(10)的下表面通过底环紧固栓(1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内置撑杆(20)由螺栓与螺杆组合而成,并在内置撑杆(20)与提拉拔杆(19)之间设置转动球铰(25),与第一模板(1)之间设置转动球铰(25)和压力分散板(73);所述第二挂板(26)横断面呈L形,与第一模板(1)焊接连接或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挂板(27)插入第二挂板(26)与第一模板(1)围合而成槽道内;所述滑移拉索(29)与外部卷拉设备相连接;所述可调撑杆(34)由螺栓与螺杆组合而成,一端与撑杆固定杆(33)之间设置撑杆调节铰(74),另一端设置转动球铰(25)和压力分散板(73);所述底部撑板(31)的上表面设置固定杆撑柱(35)和底部调节体(32),下表面与底部撑杆(7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浇筑板凳(39)由工作凳板(42)、板底槽板(77)、固定凳墩(78)和调节凳墩(79)组成;所述板底槽板(77)由钢板轧制而成,设于工作凳板(42)的下表面,并与工作凳板(42)焊接连接,在板底槽板(77)内设置挂板滑槽(80);在固定凳墩(78)的顶端设置墩顶挂板(40),并将墩顶挂板(40)置于挂板滑槽(80)内部;在调节凳墩(79)与固定凳墩(78)之间设置凳墩调节栓(82),并在凳墩调节栓(82)的外侧设置调节手柄(41),通过调节手柄(41)调整调节凳墩(79)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脱模拉板(46)横断面呈“L”形,并与第二模板(2)外侧壁焊接连接;所述弹性支撑体(50)采用弹簧轧制而成,与模板撑板(51)焊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所述蒸汽喷管(54)采用钢管或PVC管,在蒸汽喷管(54)的侧壁上设置面向盖梁混凝土(53)的蒸汽喷头(81),与蒸养机(72)通过喷管连接管(49)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所述喷水纵管(61)布设形状与盖梁混凝土(53)的底部形状相同;所述喷水横管(62)与喷水纵管(61)垂直焊接连接,在喷水横管(62)上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3~5个水管喷头(38);所述废水收集槽(64)采用土工膜或橡胶板,与撑架侧撑(63)粘贴连接或绑扎连接。 8.一种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到7任一所述的现浇盖梁支模体系及施工方法施工完成。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