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自沉型预制空心抗滑桩及其施工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沉型预制空心抗滑桩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由多节空心混凝土筒体结构的桩体依次同轴连接形成的桩身,桩身前端设置有刃部,每两个相邻的桩体之间通过连接筋连结;施工时先在桩位处施做锁口环梁并施做井孔,将带有刃部与首节桩体置于锁口环梁内,采用掏土沉桩,首节桩体下沉量接近该节桩体长度时;再进行后续桩体接桩,并重复掏土步骤进行沉桩,直至到达桩端设计标高。本发明充分利用桩身自重进行掏土下沉,并有效利用筒体大截面刚度实现抗滑治理,节约了通常挖孔护壁的费用;同时每节桩体的连结面由预留连接筋和插筋孔连结,确保其抗剪和抗弯性能,同时规避了因施工缝水平设置而消弱桩身的抗剪性能的问题。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四川;51 |
申请人: |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康景文;杨建武;郑立宁;胡熠;陈继彬;邱月;杨致远;邵钦;邓夷明;李付法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5-10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8-20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387966.8 |
公开号: |
CN110144881A |
代理机构: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分类号: |
E02D5/30(2006.01);E;E02;E02D;E02D5 |
申请人地址: |
610052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龙潭总部经济城航天路33号 |
主权项: |
1.一种自沉型预制空心抗滑桩,包括用于埋设于井孔内的桩身,所述桩身包括多节空心混凝土筒体结构的桩体(1),所述桩体(1)依次同轴连接形成桩身,所述桩体(1)混凝土内设有钢筋笼,其特征在于:所述桩身的首节桩体前端(1)设置有刃部(2),所述刃部(2)包括由刃部(2)的内壁向外壁倾斜呈刀刃状的刃脚;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桩体(1)之间通过多个连接筋(3)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沉型预制空心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与桩体(1)混凝土外壁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等于7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沉型预制空心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每节所述桩体(1)长度小于等于18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沉型预制空心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每节所述桩体(1)远离刃部(2)的端头设置有向桩体(1)内腔凸出的承接台(4),所述承接台(4)内设置补强钢筋(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沉型预制空心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3)环向固定于远离所述刃部(2)的桩体(1)端头;每个所述连接筋(3)一端沿桩体(1)长度方向固定,另一端露出桩体(1)外,除首节桩体(1)外的其余桩体(1)上设置有与连接筋(3)相匹配的插筋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沉型预制空心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刃部(2)的外壁直径大于桩身外径,所述刃部(2)外壁包覆有耐磨层(6)。 7.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自沉型预制空心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施工场地的地基强度、土体物理性能参数,确定空心抗滑桩桩身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桩身的长度、直径及其厚度,然后预制浇筑各节桩体(1),浇筑时各节桩体(1)在远离刃部(2)的端头固定连接筋(3);在首节桩体(1)前端制作刃部(2),其余桩体(1)上预留与连接筋(3)相匹配的插筋孔; 2)在井孔顶部开口边缘用混凝土浇筑锁口环梁(7),锁口环梁(7)的内径大于设计桩身内径100mm;在锁口环梁(7)混凝土浇筑前按满足锁口环梁(7)承载力的要求设计配筋并进行配置钢筋;然后按大于计算出的桩身直径开挖井孔; 3)首节桩体(1)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将首节桩体(1)吊放至井孔内,按人工掏土沉桩方式将刃部(2)内部的土体逐渐掏出,使井孔底部逐渐下移;刃部(2)内侧土体掏空后,随着井孔底部下移,首节桩体(1)及刃部(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移,直至首节桩体(1)接近锁口环梁(7)上表面时,停止挖土; 4)第二节桩体(1)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将第二节桩体(1)吊送至首节桩体(1)正上方,第二节桩体(1)的插筋孔对准首节桩体(1)的连接筋(3)进行接桩,并在首节桩体(1)的顶部敷设厚度不小于50mm的防水水泥砂浆层;按人工掏土沉桩方式将刃部(2)内部的土体逐渐掏出,使井孔底部逐渐下移;刃部(2)内侧土体掏空后,随着井孔底部下移,首节桩体(1)、第二节桩体(1)及刃部(2)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移,直至第二节桩体(1)接近锁口环梁(7)上表面时,停止挖土; 5)重复步骤4)的桩体(1)接桩工序及掏土沉桩工序,进行桩身的接长及沉桩,直至达到桩端设计标高; 6)在下沉结束的桩身与土体之间的间隙内灌注混凝土或者水泥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4)、5)中的每次掏土深度不超过180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4)、5)中的每次掏土预留孔底土体预沉量。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4)、5)沉桩过程中在桩身外壁绑扎直径不小于50mm的管道,用于沉桩过程中通过管道向井孔内壁注水。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