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及其设计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及其设计方法,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质量增加和设计盲目性问题,骨架包括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与座椅靠背骨架加强筋;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包括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和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U”形的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的周边;座椅靠背骨架加强筋包括环向加强筋、直杆筋板组件与X形筋板组件;“U”字形的环向加强筋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和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的交界线上;直杆筋板组件左右对称地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上,X形筋板组件左右对称地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中的左右侧板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的设计方法。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吉林;22 |
申请人: |
吉林大学 |
发明人: |
张君媛;郑丹枫;纪梦雪;李仲玉;陈家乐;宁立男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5-2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8-23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456098.4 |
公开号: |
CN110154844A |
代理机构: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齐安全;胡景阳 |
分类号: |
B60N2/64(2006.01);B;B60;B60N;B60N2 |
申请人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
主权项: |
1.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包括有座椅靠背骨架背板(1)与座椅靠背骨架加强筋(2),座椅靠背骨架背板(1)与座椅靠背骨架加强筋(2)均采用LFT的材料; 所述的座椅靠背骨架背板(1)为左、右对称的薄板结构件,座椅靠背骨架背板(1)由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和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组成;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正面形状为倒置的“U”字形的左右对称式的板类结构件,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的周边处,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形成的夹角为121°~125°; 所述的座椅靠背骨架加强筋(2)包括环向加强筋(8)、直杆筋板组件与X形筋板组件; 所述的环向加强筋(8)正面形状为倒置的“U”字形的左右对称式的杆类结构件,环向加强筋(8)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和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交界线上;直杆筋板组件左右对称地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上,X形筋板组件左右对称地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右侧板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由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上部平面板(5)、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中部平面板(6)和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下部曲面板(7)组成;在距座椅靠背骨架背板(1)最高点下方108mm处,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上部平面板(5)向前弯折,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上部平面板(5)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中部平面板(6)之间形成163°的夹角;在距座椅靠背骨架背板(1)最高点下方319mm处,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中部平面板(6)向前弯折,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中部平面板(6)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下部曲面板(7)之间形成161°的夹角,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下部曲面板(7)的纵向曲率为0.0012mm-1,且曲率半径中心位于座椅后方,而横向曲率为0。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为宽度渐变的曲面板,左、右侧板最底端尖角度数为70°,宽度为55mm,自底端向上,宽度缓慢增加,距底端垂向距离为262mm处宽度达到最大,最大宽度为60mm,而后宽度逐渐减小,至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中部平面板(6)和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下部曲面板(7)交界处宽度减小为38mm,此后宽度继续减小,至顶端中部宽度达到最小,最小宽度为26mm;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向前弯折,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形成的夹角不是定值,由左、右侧板底端到最大宽度处,其夹角由125°逐渐减为121°;由最大宽度处到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中部平面板(6)和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下部曲面板(7)交界处,其夹角由121°逐渐增大到141°;由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中部平面板(6)和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下部曲面板(7)交界处到距顶端垂向距离120mm处,其夹角由141°逐渐减小到125°;而后直至顶端中部,夹角逐渐增加到172°。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向加强筋(8)顶端,即位于上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9)和上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10)之间的部分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的夹角为96°;自与上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9)相连处至与上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3)相连处,环向加强筋(8)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的夹角逐渐由96°减为68°;自此直至右侧加强筋底端,环向加强筋(8)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的夹角均为68°;同样的,自与上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10)相连处至与上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4)相连处,环向加强筋(8)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的夹角逐渐由96°减为68°;自此直至左侧加强筋底端,环向加强筋(8)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的夹角均为68°。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杆筋板组件左右对称地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上是指: 所述的直杆筋板组件包括上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9)、上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10)、上部垂向加强筋(11)、上部横向加强筋(12)、上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3)、上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4)、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中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16)、中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17)、中下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8)、中下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9)、下部横向加强筋(20)、下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21)与下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22); 所述的上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9)与上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10)对称地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3)中的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上部平面板(5)上,上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9)与上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10)上端与环向加强筋(8)内侧筋壁连接,上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9)与上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10)下端相连接,夹角为78°,连接点位于环向加强筋(8)最高点下方115mm处;上部垂向加强筋(11)的上端和上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9)与上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10)下端相连接,上部垂向加强筋(11)的下端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上侧筋壁垂直连接;上部横向加强筋(12)位于上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9)与上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10)连接点下方44mm处,与上部垂向加强筋(11)垂直相交连接,上部横向加强筋(12)的左、右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内侧筋壁连接,上部横向加强筋(12)左、右端的里侧还和上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4)、上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3)相交连接; 所述的上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3)上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内侧筋壁连接,下端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上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上部垂向加强筋(11)的右侧43mm处,上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3)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夹角为63°;上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4)上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内侧筋壁连接,下端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上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上部垂向加强筋(11)的左侧43mm处,上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4)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夹角为63°; 所述的中间横向加强筋(15)位于上部横向加强筋(12)下方133mm处,即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中部平面板(6)和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下部曲面板(7)的交界处,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中间板中部平面板(6)的夹角为98°,左、右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内侧筋壁连接; 所述的中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6)的上端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下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上部垂向加强筋(11)右侧74mm处,中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6)的下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右内侧筋壁、下部横向加强筋(20)的右端与下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21)上端的连接点连接,中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6)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夹角为74°;中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7)的上端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下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上部垂向加强筋(11)左侧74mm处,中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7)的下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左内侧筋壁、下部横向加强筋(20)的左端与下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22)上端的连接点连接,中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7)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夹角为74°; 所述的中下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8)的上端和上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3)的下端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连接点连接,中下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8)的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右侧底端的内侧筋壁连接,中下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8)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夹角为63°;中下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9)的上端和上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4)的下端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连接点连接,中下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9)的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左侧底端的内侧筋壁连接,中下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9)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夹角为63°; 所述的下部横向加强筋(20)位于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下方264mm处,下部横向加强筋(20)右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右内侧筋壁、中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6)的下端与下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21)上端的连接点连接,下部横向加强筋(20)左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左内侧筋壁、中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7)的下端与下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22)上端的连接点连接; 所述的下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21)的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右内侧筋壁、中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6)的下端与下部横向加强筋(20)右端的连接点连接,下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21)与下部横向加强筋(20)夹角为51°,下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21)长度为166mm;下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22)的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左内侧筋壁、中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7)的下端与下部横向加强筋(20)左端的连接点连接,下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22)与下部横向加强筋(20)夹角为51°,下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22)长度为166mm。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X形筋板组件左右对称地布置在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右侧板上是指: 所述的X形筋板组件包括右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左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4)、右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5)、左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6)、右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7)、左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8)、右侧第四交叉加强筋(29)、左侧第四交叉加强筋(30)、右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1)、左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2)、右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3)、左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4)、右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5)与左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6);右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至右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5)和左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4)至左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6)的正面形状为字母“X”形且对称相等; 所述的右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的两条筋板夹角为48°,右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的左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上部横向加强筋(12)的右端连接,右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的左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上部横向加强筋(12)下方的65mm处,右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的右上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右侧边沿,且在上部横向加强筋(12)上方的12mm处,右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的右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右侧边沿,且在上部横向加强筋(12)下方58mm处;所述的左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4)的两条筋板夹角为48°,左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4)的右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上部横向加强筋(12)的左端连接,左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4)的右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上部横向加强筋(12)下方的65mm处,左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4)的左上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侧边沿,且在上部横向加强筋(12)上方的12mm处,左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4)的左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侧边沿,且在上部横向加强筋(12)下方的58mm处; 所述的右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5)的两条筋板夹角为65°,右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5)左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右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的左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右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5)的左下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右端连接,右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5)的右上端与右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的右下端连接,右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5)的右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右侧边沿,且在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上方8mm处;所述的左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6)的两条筋板夹角为65°,左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6)右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左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4)的右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左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6)的右下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壁、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左端连接,左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6)的左上端与左侧第一交叉加强筋(23)的左下端连接,左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6)的左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侧边沿,且在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上方的8mm处; 所述的右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7)的两条筋板夹角为51°,右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7)左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右端与右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5)的左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右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7)的左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下方79mm处,右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7)的右上端与右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5)的右下端连接,右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7)的右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右侧边沿,且在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下方65mm处;所述的左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8)的两条筋板夹角为51°,左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8)右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中间横向加强筋(15)的左端与左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6)的右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左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8)的右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下方的79mm处,左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8)的左上端与左侧第二交叉加强筋(26)的左下端连接,左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8)的左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侧边沿,且在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下方65mm处; 所述的右侧第四交叉加强筋(29)的两条筋板夹角为53°,右侧第四交叉加强筋(29)的左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右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7)的左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右侧第四交叉加强筋(29)的左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下方179mm处,右侧第四交叉加强筋(29)的右上端与右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7)的右下端连接,右侧第四交叉加强筋(29)的右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右侧边沿,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下方157mm处;所述的左侧第四交叉加强筋(30)的两条筋板夹角为53°,左侧第四交叉加强筋(30)的右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左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8)的右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左侧第四交叉加强筋(30)的右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下方179mm处,左侧第四交叉加强筋(30)的左上端与左侧第三交叉加强筋(28)的左下端连接,左侧第四交叉加强筋(30)的左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侧边沿,且在中间横向加强筋(15)下方157mm处; 所述的右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1)的两条筋板夹角为63°,右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1)的左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右侧第四交叉加强筋(29)的左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右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1)的左下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中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6)的下端、下部横向加强筋(20)的右端与下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21)的上端连接,右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1)的右上端与右侧第四交叉加强筋(29)的右下端连接,右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1)的右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右侧边沿,且在下部横向加强筋(20)上方的18mm处;所述的左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2)的两条筋板夹角为63°,左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2)的右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左侧第四交叉加强筋(30)的右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左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2)的右下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中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7)的下端、下部横向加强筋(20)的左端与下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22)的上端连接,左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2)的左上端与左侧第四交叉加强筋(30)的左下端连接,左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2)的左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侧边沿,且在下部横向加强筋(20)上方的18mm处; 所述的右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3)的两条筋板夹角为66°,右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3)的左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中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6)的下端、下部横向加强筋(20)的右端、下部右侧斜向短加强筋(21)的上端与右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1)的左下端连接,右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3)的左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下部横向加强筋(20)下方79mm处,右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3)的右上端与右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1)的右下端连接,右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3)的右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右侧边沿,且在下部横向加强筋(20)下方的76mm处;所述的左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4)的两条筋板夹角为66°,左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4)的右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壁、中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7)的下端、下部横向加强筋(20)的左端、下部左侧斜向短加强筋(22)的上端、左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2)的右下端连接,左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4)的右下端与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壁连接,连接点位于下部横向加强筋(20)下方79mm处,左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4)的左上端与左侧第五交叉加强筋(32)的左下端连接,左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4)的左下端位于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侧边沿,且在下部横向加强筋(20)下方的76mm处; 所述的右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5)的两条筋板夹角为46°,右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5)的左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右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3)的左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右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5)的左下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中下部右侧斜向长加强筋(18)的下端连接,右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5)的右上端和右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3)的右下端连接,右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5)的右下端延伸至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右侧最低点处;所述的左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6)的两条筋板夹角为46°,左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6)的右上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与左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4)的右下端的连接点连接,左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6)的右下端和环向加强筋(8)的外侧筋壁、中下部左侧斜向长加强筋(19)的下端连接,左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6)的左上端和左侧第六交叉加强筋(34)的左下端连接,左侧第七交叉加强筋(36)的左下端延伸至座椅靠背骨架背板周向板(4)的左侧最低点处。 7.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初始客车座椅安全性仿真分析: (1)初始客车座椅前倾工况安全性仿真分析; (2)初始客车座椅后倾工况安全性仿真分析; 2)建立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拓扑优化模型: (1)确定设计域和非设计域; (2)建立初始优化空间; (3)工况加载; 3)设置拓扑优化参数并提交计算: (1)定义设计变量; (2)定义优化目标; (3)定义约束条件; (4)提交计算; 4)拓扑结果工程解读; 5)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结构设计与厚度优化; 6)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安全性仿真验证。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始客车座椅前倾工况安全性仿真分析是指: (1)建立前倾工况下初始客车座椅-假人耦合模型 a.建立前倾工况下初始客车座椅有限元模型 根据GB 13057-2014中对客车座椅动态试验的规定,在有限元仿真软件HyperMesh中依次进行几何清理、网格划分、网格质量检查、材料及属性赋予、接触及连接设置、边界条件施加、输出信息定义,从而建立初始客车座椅有限元模型; b.建立前倾工况下假人及辅助座椅多刚体模型 根据GB 13057-2014中对客车座椅动态试验的规定,在多刚体仿真软件MADYMO中设置模型控制参数、建立辅助座椅模型、导入假人模型、调整假人姿态和位置、建立接触、定义加速度场、定义输出信息,从而建立假人及辅助座椅多刚体模型; c.将有限元模型与多刚体模型进行耦合 在MADYMO软件的耦合模块Coupling Assistant中,导入初始客车座椅有限元模型和假人及辅助座椅多刚体模型,调整多刚体模型的位置,建立耦合集及接触,建立计算空间,从而将初始客车座椅有限元模型和假人及辅助座椅多刚体模型进行耦合得到初始客车座椅-假人耦合模型; (2)提交计算并进行后处理 a.提交计算 使用MADYMO软件的耦合模块生成初始客车座椅-假人耦合模型的同时会生成用于耦合计算的K文件与XML文件,将生成的K文件与XML文件在LINUX系统下提交计算。 b.后处理 计算结束后,在Windows系统下将计算生成的kn3文件导入HyperView软件,在HyperView软件中观察仿真动画,查看假人躯干和头部向前位移是否超过辅助座椅R点前1.6m的横向垂面,座椅是否发生严重变形或断裂分离;在Windows系统下将计算生成的injury文件导入HyperGraph软件,使用HyperGraph软件绘制并输出假人头部、胸部、腿部载荷-时间曲线,读取假人腿部伤害值FAC;在Windows系统下将计算生成的d3plot文件导入LS-DYMA软件的后处理模块,使用LS-DYMA软件的后处理模块绘制并输出假人头部、胸部、腿部以及客车地板的位移-时间曲线,使用OriginPro软件绘制并输出假人头部、胸部、腿部与客车地板的相对位移-时间曲线;在Windows系统下从计算生成的PEAK文件中读取假人头部伤害值HIC和胸部伤害值ThAC; 假人头部伤害值HIC、胸部伤害值ThAC和腿部伤害值FAC用于判断该客车座椅在前倾工况下的安全性是否满足法规要求,假人头部、胸部、腿部载荷-时间曲线,假人头部、胸部、腿部与客车地板的相对位移-时间曲线用于绘制后续优化设计所需的假人头部、胸部、腿部载荷-相对位移曲线。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客车LFT座椅靠背骨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始客车座椅后倾工况安全性仿真分析是指: (1)建立后倾工况下初始客车座椅有限元模型 根据GB 15083-2006中对座椅靠背静强度试验的规定,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HyperMesh在前倾工况初始客车座椅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修改边界条件,从而建立后倾工况下的初始客车座椅有限元模型; (2)提交计算并进行后处理 将所建立的后倾工况下初始客车座椅有限元模型在HyperMesh软件中提交计算,计算结束后在HyperView软件中观察仿真动画,查看座椅骨架、座椅固定装置、调节装置、移位折叠装置是否发生失效,是否能够承受所施加的载荷,是否产生增加伤害程度的永久变形,从而判断该客车座椅后倾工况下安全性是否满足法规要求。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