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运输集装箱、管道式运输胶囊和运输管道及其使用方法
专利名称: 运输集装箱、管道式运输胶囊和运输管道及其使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集装箱运输技术领域,是一种运输集装箱、管道式运输胶囊和运输管道及其使用方法,运输集装箱包括装载箱、箱盖、前定位块、后定位块、压板和配重袋;管道式运输胶囊包括运输集装箱、胶囊筒体、支撑台;运输管道包括管道式运输胶囊、主流通管道、第一站台和第二站台;运输管道使用方法包括步骤如下:(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和管路阀门开启。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将装有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后,将管道式运输胶囊置于充满水的相应的输送管道中,利用水的浮力,消除了地势高差的影响,仅需很少的固定水头,就能平衡相应的输送管道内水体流动与管壁的水头摩擦损失,具有快速、高效和经济的特点。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新疆;65
申请人: 张鲁国
发明人: 张鲁国;张宸溪;张宸羽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6-12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8-27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507640.4
公开号: CN110171712A
代理机构: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汤建武;周星莹
分类号: B65G51/18(2006.01);B;B65;B65G;B65G51
申请人地址: 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老满城街868号19-6-601
主权项: 1.一种运输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装载箱、箱盖、前定位块、后定位块、压板和配重袋,装载箱呈开口向上的箱体结构,装载箱上端设有与其相匹配的箱盖;装载箱底面下端前后对称固定安装有前定位块和后定位块,前定位块和后定位块之间设有能够使支撑台上端卡入其内的间距;装载箱前侧面下端与底面前端之间设有能与胶囊筒体内侧弧度一致的圆角,装载箱后侧面下端与底面后端之间设有能与胶囊筒体内侧弧度一致的圆角;装载箱内设有与其开口相匹配的压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集装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扣件、弹簧座和压紧弹簧,箱盖包括左挡板、弧形板和右挡板,左挡板和右挡板均呈半圆形,左挡板和右挡板之间固定安装有与二者匹配的弧形板,弧形板呈开口向下的拱形;弧形板前侧下端与装载箱前侧面上端铰接在一起,弧形板后侧下端与装载箱后侧面上端通过后扣件固定安装在一起;对应压板上方位置的弧形板下侧面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弹簧座,弹簧座与压板之间设有压紧弹簧,压紧弹簧上端与弧形板下侧面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压紧弹簧下端与压板上端对应位置固定安装在一起;或/和,装载箱内设有配重袋。 3.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输集装箱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其特征在于包括运输集装箱、胶囊筒体、支撑台、前限位台、后限位台、左限位销、右限位销、左舱门、右舱门、车钩和导向支撑轮,胶囊筒体呈圆筒形,胶囊筒体内设有左右贯通的运输腔,运输腔内设有运输集装箱,箱盖顶面、装载箱前侧面和装载箱后侧面均与胶囊筒体内侧间设有间距,对应前定位块和后定位块之间位置的胶囊筒体内固定安装有支撑台,装载箱底面座在支撑台上,支撑台左端位于装载箱左方,支撑台右端位于装载箱右方;对应装载箱前侧面与胶囊筒体前部内侧之间位置的胶囊筒体内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前限位台,对应装载箱后侧面与胶囊筒体内侧之间位置的胶囊筒体后部内侧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后限位台;对应装载箱左侧面外侧中央位置的支撑台左端上部设有能够拆卸的左限位销,对应装载箱右侧面外侧中央位置的支撑台右端上部设有能够拆卸的右限位销;胶囊筒体左端和右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能使运输腔封闭的左舱门和右舱门;左舱门左侧和右舱门右侧均设有车钩;胶囊筒体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均左右间隔分布有两个导向支撑轮,每个导向支撑轮外端均能与主流通管道内侧对应位置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密封环台、左扣件、右密封环台、右扣件和O形密封圈,胶囊筒体左端外侧固定安装有左密封环台,左舱门右侧上端与左密封环台左侧上端铰接在一起,左舱门右侧下端与左密封环台左侧下端通过左扣件固定安装在一起;胶囊筒体右端外侧固定安装有右密封环台,右舱门左侧上端与右密封环台右侧上端铰接在一起,右舱门左侧下端与右密封环台右侧下端通过右扣件固定安装在一起;左密封环台和左舱门之间内外间隔设有至少一道O形密封圈,右密封环台和右舱门之间内外间隔设有至少一道O形密封圈。 5.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3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的运输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式运输胶囊、主流通管道、第一站台和第二站台,第一站台包括第一站台水池、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一站台水池内左右依次设有第一左辅道、第一主道和第一右辅道,第一左辅道的一端、第一主道的一端和第一右辅道的一端通过第一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一左辅道的另一端、第一主道的另一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汇通管连通在一起;对应第一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左辅管,第一左辅管的一端与第一左辅道左侧连通,对应第一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右辅管,第一右辅管的一端与第一右辅道右侧连通;第二站台包括第二站台水池、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第二站台水池内左右依次设有第二左辅道、第二主道和第二右辅道,第二左辅道的一端、第二主道的一端和第二右辅道的一端通过第三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二左辅道的另一端、第二主道的另一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汇通管连通在一起;对应第二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左辅管,第二左辅管的一端与第二左辅道左侧连通,对应第二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右辅管,第二右辅管的一端与第二右辅道右侧连通;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三汇通管和第四汇通管均为四通管连接件,第一主道的两端内侧、第一左辅道的两端内侧、第一右辅道的两端内侧、第二主道的两端内侧、第二左辅道的两端内侧和第二右辅道的两端内侧均设有管道阀门,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管、第二左辅管和第二右辅管内均设有管路阀门,第一汇通管和第三汇通管通过主流通管道连通,主流通管道内设有管道式运输胶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输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增压泵、第一增压管路、第二增压泵、第二增压管路和副流通管道,第一左辅道的后端、第一主道的后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后端通过第一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一汇通管呈开口向前的m形,第一左辅道的前端、第一主道的前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前端通过第二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二汇通管呈开口向后的m形;对应第一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左辅管,第一左辅管的后端与第一左辅道前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一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右辅管,第一右辅管的前端与第一右辅道后部右侧连通;第二左辅道的后端、第二主道的后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后端通过第三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三汇通管呈开口向前的m形,第二左辅道的前端、第二主道的前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前端通过第四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四汇通管呈开口向后的m形;对应第二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左辅管,第二左辅管的前端与第二左辅道后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二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右辅管,第二右辅管的后端与第二右辅道前部右侧连通;第二汇通管和第四汇通管通过副流通管道连通;主流通管道右部后侧设有第一增压管路,第一增压管路两端均与主流通管道连通,第一增压管路中部设有第一增压泵,对应第一增压泵两侧位置的第一增压管路内均设有第一阀门,对应第一增压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主流通管道内设有主道阀门;副流通管道左部前侧设有第二增压管路,第二增压管路两端均与主流通管道连通,第二增压管路中部设有第二增压泵,对应第二增压泵两侧位置的第二增压管路内均设有第二阀门,对应第二增压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副流通管道内设有副道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输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旁通管路和主岔路阀门,主流通管道中部后侧设有主旁通管路,主旁通管路两端均与主流通管道连通,主旁通管路两端内侧和对应主旁通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主流通管道内侧均设有主岔路阀门;或/和,还包括副旁通管路和副岔路阀门,副流通管道中部前侧设有副旁通管路,副旁通管路两端均与副流通管道连通,副旁通管路两端内侧和对应副旁通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副流通管道内侧均设有副岔路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输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蓄水池、第一连通管、第二蓄水池、第二连通管、第三增压管路和第三增压泵,第一站台水池前方设有第一蓄水池,第一连通管右侧设有第三增压管路,第三增压管路两端均与第一连通管连通,第三增压管路中部设有第三增压泵,对应第三增压泵两侧位置的第三增压管路内均设有第三阀门,对应第三增压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第一连通管内设有第一水池阀门;第一站台水池后上方设有第二站台水池,第二站台水池后方设有第二蓄水池,第二蓄水池前侧与第二站台水池后侧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第二连通管内设有第二水池阀门;第一左辅道的后端、第一主道的后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后端通过第一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一汇通管呈开口向前的m形,第一左辅道的前端、第一主道的前端和第一右辅道的前端通过第二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二汇通管呈开口向后的m形;对应第一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左辅管,第一左辅管的后端与第一左辅道前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一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一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一右辅管,第一右辅管的后端与第一右辅道前部右侧连通;第二左辅道的前端、第二主道的前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前端通过第三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三汇通管呈开口向后的m形,第二左辅道的后端、第二主道的后端和第二右辅道的后端通过第四汇通管连通在一起,第四汇通管呈开口向前的m形;对应第二左辅道左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左辅管,第二左辅管的前端与第二左辅道后部左侧连通,对应第二右辅道右方位置的第二站台水池内设有第二右辅管,第二右辅管的前端与第二右辅道后部右侧连通;第一蓄水池后侧与第二汇通管前侧通过第一连通管连通,第二蓄水池前侧与第四汇通管后端通过第二连通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输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增压管路和第四增压泵,第二连通管右侧设有第四增压管路,第四增压管路两端均与第二连通管连通,第四增压管路中部设有第四增压泵,对应第四增压泵两侧位置的第四增压管路内均设有第四阀门,对应第四增压管路两端之间位置的第四连通管内设有第二水池阀门。 10.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输管道的运输管道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和管路阀门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和第二站台水池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最后关闭所有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运输胶囊通过第一左辅管装入至第一左辅道内,关闭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一左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第一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和第一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三汇通管,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 (3)进入第二站台时:开启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经过第三汇通管进入第二右辅道,然后关闭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开启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在管道式运输胶囊的重力作用下,第二右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经过第二右辅管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关闭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空的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内,然后关闭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二左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在水的浮力作用下,第二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和第三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漂往第一汇通管,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 (5)返回第一站台时:开启第一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第一右辅道和第一右辅管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关闭靠近主流通管道位置第一右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的运输集装箱取出,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或,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和管路阀门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和第二站台水池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副流通管道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和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内,关闭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开启主道阀门并关闭第一阀门,关闭副道阀门并开启第二阀门,开启第二增压泵,在第二增压泵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和第一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三汇通管,最后,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并关闭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二增压泵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第二右辅道和第二右辅管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内,并闭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主道阀门并开启第一阀门,开启副道阀门并关闭第二阀门,关闭第二增压泵,开启第一增压泵,在第一增压泵的作用下,第二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和第四汇通管后进入副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二汇通管,最后,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并关闭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内靠近副流通管道位置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一增压泵的作用下,副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汇通管、第一右辅道和第一右辅管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道内靠近副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放回装载箱,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或,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和管路阀门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和第二站台水池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和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后放入第一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内,并闭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水池阀门,开启第二水池阀门,开启第三阀门,开启第三增压泵,在第三增压泵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和第一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三汇通管,最后,先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三增压泵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第二右辅道和第二右辅管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内,开启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并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内,关闭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开启第一水池阀门,关闭第三阀门,关闭第三增压泵,在水流作用下,在第二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和第三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随管道内水流流往第一汇通管,最后,先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位置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并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水流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第一右辅道和第一右辅管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放回装载箱,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或, (1)运输前:先将所有管道阀门和管路阀门开启,然后向第一站台水池和第二站台水池内注水,使水进入并充满主流通管道、第一主道、第一左辅道、第一左辅管、第一右辅道、第一右辅管、第一汇通管、第二汇通管、第二主道、第二左辅道、第二左辅管、第二右辅道、第二右辅管、第三汇通管、第四汇通管,最后关闭除第一主道和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以外的所有管道阀门,以及关闭所有管路阀门, (2)第一站台发往第二站台时:先将装好待运货物的运输集装箱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一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一左辅道内,关闭第一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水池阀门,开启第二水池阀门,开启第三阀门,开启第三增压泵,关闭第四增压泵,在第三增压泵的作用下,第一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左辅道和第一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三汇通管,最后,先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然后关闭第一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3)进入第二站台时:先开启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三增压泵的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三汇通管、第二右辅道和第二右辅管后进入第二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二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货物取出; (4)第二站台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将配重液注入配重袋内后,把封闭好的配重袋放回到运输集装箱并装入管道式运输胶囊,并在密封好的管道式运输胶囊放入第二站台水池内后,使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管内,然后开启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将管道式运输胶囊装入第二左辅道内,关闭第二左辅管上的管路阀门,开启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开启第一水池阀门,关闭第二水池阀门,关闭第三阀门,关闭第三增压泵,开启第四阀门,开启第四增压泵,在第四增压泵作用下,第二左辅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二左辅道和第三汇通管后进入主流通管道,并流往第一汇通管,最后,先开启第二主道上的管道阀门,然后关闭第二左辅道上的管道阀门; (5)返回第一站台时:先开启第一右辅道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并开启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然后关闭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在第四增压泵作用下,主流通管道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依次经过第一汇通管、第一右辅道和第一右辅管后进入第一站台水池,然后开启第一主道上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道上内靠近主流通管道的管道阀门,关闭第一右辅管上的管路阀门,最后,将第一站台水池内的管道式运输胶囊中运输集装箱内的配重袋内的配重液倒出,并将配重袋放回装载箱,由此完成管道式运输胶囊在运输管道内的运送及回收。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