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输电线安全区地基处理优化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线安全区地基处理优化方法,包括(1)夯点测量,对场地进行测量、定点,做好施工准备;(2)夯锤落距确定,按照单击夯击能=M×h的公式计算夯锤落距;(3)点夯施工,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后自动脱钩,夯锤夯击地面,将地面夯实压紧;(4)夯坑回填,装载机运土至夯坑周边,人工配合将夯坑填平,继续进行夯坑补夯施工,从而将地面填平,并对回填土夯实确保地基紧密;(5)满夯施工,使用常规夯锤进行满夯施工,最终将地面完全夯实、夯平;(6)夯后检测,强夯施工时结束10天后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湿陷量小于1mm/d,并制作检测报告供后续联合验收,从而使得最终地基符合设计要求。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北京;11 |
申请人: |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赵超群;牛庆涛;钟世原;邹海涛;胡祖顺;晁毅;沈龙飞;董天成;檀永川;赵安龙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5-0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9-06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366968.9 |
公开号: |
CN110206054A |
代理机构: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俊玲 |
分类号: |
E02D27/34(2006.01);E;E02;E02D;E02D27 |
申请人地址: |
100160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8号诺德中心3号楼23层 |
主权项: |
1.一种输电线安全区地基处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夯点测量 测量工作按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进行,首先按业主提供的控制点坐标和夯点布置图测放场内各控制点(控制点数量根据施工场地大小而定),然后再根据控制点测放各夯点具体点位,同时测定施工现场地面高程,并进行场地标高方格网测设工作; (2)夯锤落距确定 本方案为高压线下施工,施工机械高度受限制,夯锤落距不超过8米,根据试夯区确定的夯击能,按照单击夯击能=M×h的公式计算夯锤落距; (3)点夯施工 得地方电力管理部门同意,并做好防护措施,经过专家论证后进行施工,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后自动脱钩,夯锤夯击地面,测量夯锤顶面标高,减去夯锤就位时的顶面标高就是该击的夯沉量,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最后一击的夯沉量达到设计要求,计算出第一击夯沉量,并做好原始记录; (4)夯坑回填 1)点夯完成后,装载机运土至夯坑周边,人工配合将夯坑填平,继续进行夯坑补夯施工; 2)补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周边土推平,夯坑内的土体高于坑周围土体约5-10mm,然后用重型震动压实设备,在下雨之前将坑内土体震动压实到规定的压实度和平整度,以方便下一步施工; (5)满夯施工 使用常规夯锤进行满夯施工时,不再进行夯点布置和夯沉量观测,仅控制夯击数、夯锤落距和夯印搭接情况,并在满夯完成后立即进行场地标高方格网测设工作; (6)夯后检测 强夯施工时结束10天后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湿陷量小于1mm/d,并制作检测报告供后续联合验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安全区地基处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和步骤(4)包括第一次点夯施工,并在第一次点夯后对夯坑进行回填、补夯和压平,然后进行第二次点夯施工,并在第二次点夯后对夯坑进行回填、补夯和压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输电线安全区地基处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点夯施工和第二次点夯施工工作高度均控制在10米以内,配备15~17吨柱锤,直径1.2米,夯锤落距7米,采用3.5mx3.5m正方形布点,且第二次点夯施工在第一次点夯施工的夯点中间进行插点布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输电线安全区地基处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点夯施工和第二次点夯施工的夯击能均为1100KN·m,并以柱锤夯沉量控制每点夯击数,夯沉量均为3米,每点均夯击6-10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安全区地基处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点夯施工和第二次点夯施工后的夯坑回填后,为提高夯坑回填土的承载力,在原夯坑点位进行补夯,夯击能均为1000KN·m,每点均夯击约3-5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安全区地基处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满夯施工时使用常规锤重20吨、直径2.4米平底夯锤,进行夯点布置和夯沉量观测,直接采用夯击能1400KN·m进行每点2-3击,且锤印搭接1/4进行地面全面夯实、夯平。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