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NPAC技术降低柴油机NO<,x>和PM排放的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 |
关键词: |
汽车排放法规;柴油机排放处理;有害气体;化学动力学 |
摘要: |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汽车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机有害排放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的柴油机排放处理技术难以满足未来更加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开发新的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以进一步降低柴油机NOx和PM排放显得尤为重要。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柴油机排放后处理控制技术,它涉及等离子体物理、高压电源技术、发动机排放控制、化学反应动力学等多种学科。研究表明,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催化剂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柴油机的有害排放。
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以模拟气体为对象,对低温等离子体降低柴油机排放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柴油机实际排放气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及电源性能进行了静态试验,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特征参数(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的变化关系以及对介质阻挡放电的影响规律,优化了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的设计;然后利用多种表面分析测试方法,对低温等离子体作用后的颗粒物进行表征和成分测试,以研究低温等离子体对颗粒物形貌以及燃料中硫元素的影响;最后以碱族金属元素和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活性成分,分别制备了三种具有介孔结构的复合催化剂,在同样的台架试验条件下,使碳颗粒和HC与NOx互为氧化还原剂,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催化技术同时转化NOx和PM排放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规律。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第一,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理论,采用V—Q lissajous图形法对NTP发生器结构参数(内径,放电间隙)和工作参数(电压、电流和频率)的变化关系以及对介质阻挡放电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NTP体发生器装置。
第二,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等理论,分析了柴油机有害气体各组分在低温等离子体气相反应区内发生的物理化学基元反应,以进一步研究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共同去除柴油机有害排气的反应机理,然后确立一条可行的尾气去除技术路线。
第三,利用自制的介质阻挡放电试验装置,采用交流高频高压电源产生等离子体,对柴油机排放物进行后处理净化试验。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可有效转化柴油机PM排放,转化效率可以达到60%(质量比m计),THC转化效率将近20%,但是NOx总量变化不明显。
第四,针对柴油机颗粒物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分析,引入SEM/EDS分析方法以检测分析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理化特性。本研究以燃用不同燃料的柴油发动机尾气作为颗粒物发生源,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处理排放物,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对颗粒物进行采集取样,然后对样品进行SEM/EDS分析。结果表明:a.低温等离子体作用后,不同燃料颗粒物样品的粒径都有所减小。b.EDS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颗粒物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中,除了主要成分C、O外,还有微量的Mg、Al、Ca、Cu、Zn等元素。NTP作用前后对颗粒物中硫的影响较小,不易发生硫中毒现象。较之传统的后处理方法,低温等离子体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柴油机后处理技术。
第五,以碱族金属元素和金属氧化物为主要活性成分,用等体积浸渍方法制备成了CeO2—CuO/γ—Al2O3、Na—Rh/γ—Al2O3和Ag/γ—Al2O3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利用XRD、SEM、BET等表征方法,探讨了催化剂、催化剂载体的结构和形貌等特性,以及催化剂的浸渍涂覆工艺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证明形成的催化剂晶型结构符合试验需要。其中:a.活性成分Ag在载体γ—Al2O3表面的附着性好,涂覆量大,增大了催化剂和反应气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在催化剂表面有效进行催化反应;b.CeO2—CuO/γ—Al2O3催化剂晶粒细小均匀,与另外两种催化剂相比,其比表面积更大。
第六,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对催化转化NOx和PM活性的影响,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等离子体作用促使气体中产生高能活性物种,再通过催化剂作用,进一步提高NO和O2共存下NO转化为NO2的能力,把PM中的SOF氧化为含氧碳氢化合物,促使NO2和含氧碳氢化合物的反应生成CO2和N2。
第七,以柴油机实际排出气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化学动力学模拟计算和实验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催化剂成分、温度、转速、转矩等参数对有害气体去除率的影响,得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结论。 |
作者: |
王攀 |
专业: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导师: |
蔡忆昔 |
授予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江苏大学 |
学位年度: |
2009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