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及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及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及方法,包括往复运动组件以及上下布置的制热组件和制冷组件,制热组件包括防护罩,防护罩内壁设有用于安装线圈的容置槽,轴向设有容往复运动组件穿过的通孔;制冷组件包括箱体,箱体上表面与通孔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能够开合的隔热板,箱体内装有冷却液;往复运动组件包括升降杆、载物台和加热盘,载物台固定于升降杆的下端且载物台中部设有容纳腔,加热盘固定于容纳腔中,上表面用于放置试样,试样在升降杆的带动下在制热组件和制冷组件之间进行往复移动。其能够实现对电子元件的封装焊点的快速冷热冲击,有效模拟电子元件实际服役过程中受到的冷热冲击,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重庆;50
申请人: 重庆理工大学
发明人: 杨栋华;杜飞;田将;谭乾坤;黄宏;陈新年;甘贵生;夏大权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6-2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9-17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560572.8
公开号: CN110243713A
代理机构: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康海燕
分类号: G01N3/60(2006.01);G;G01;G01N;G01N3
申请人地址: 400054 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红光大道69号
主权项: 1.一种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包括往复运动组件以及上下布置的制热组件和制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组件包括线圈(1)和防护罩(2),所述防护罩(2)内壁设有用于安装线圈(1)的容置槽(21),轴向设有容往复运动组件穿过的通孔(22); 所述制冷组件包括箱体(3)和冷却液(31),所述箱体(3)上表面与通孔(22)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能够开合的隔热板(4),箱体(3)内装有冷却液(31); 所述往复运动组件包括升降杆(5)、载物台(6)和加热盘(7),所述升降杆(5)与制热组件的通孔(22)间隙配合,载物台(6)固定于升降杆(5)的下端且载物台(6)中部设有容纳腔(6),加热盘(7)固定于容纳腔(61)中,所述加热盘(7)上表面用于放置试样(10),当线圈(1)通入电流,加热盘(7)位于防护罩(2)内时,由于电磁效应加热盘(7)发热对试样(10)进行加热; 试样(10)在升降杆(5)的带动下在制热组件和制冷组件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7)中心设有第一温度采集组件(8),线圈(1)和第一温度采集组件(8)均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控制系统获取由第一温度采集组件(8)得到的温度信号,根据该温度信号调节线圈(1)的通入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制冷压缩机(13)和泵体(14),所述制冷压缩机(13)的进液口与箱体(3)内的冷却液(31)管路连接,出液口与泵体(14)的进液口管路连接,泵体(14)的出液口与箱体(3)内的冷却液(31)管路连接; 所述冷却液(31)中设有第二温度采集组件(9),制冷压缩机(13)和第二温度采集组件(9)均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控制系统获取由第二温度采集组件(9)得到的温度信号,根据该温度信号调节制冷压缩机(13)的制冷功率,使得冷却液(31)温度保持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31)为去离子水和乙二醇的混合溶液,冰点为-69℃,去离子水和乙二醇的体积比为1: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5)与载物台(6)通过销钉(11)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2)为陶瓷罩,所述升降杆(5)外侧壁的材质为钢,载物台(6)的材质为水泥石棉,加热盘(7)的材质为铜。 7.一种快速冷热冲击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实验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子元件的快速冷热冲击实验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试样(10)固定于加热盘(7)上表面; 步骤二,根据工艺要求设定试样的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保温时间、试样的制冷温度和制冷时间以及循环次数; 步骤三,闭合隔热板(4),启动制热组件,线圈(1)通入电流,升降杆(5)位于初始位置,加热盘(7)位于防护罩(2)内,由于电磁效应发热并对试(10)样进行加热、保温; 步骤四,启动往复运动组件,打开隔热板(4),升降杆(5)向下运动,带动载物台(6)、加热盘(7)和试样(10)浸没入冷却液(31)中,达到设定的制冷时间后,升降杆(5)向上运动至初始位置,单次循环结束; 步骤五,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直至循环次数达到设定值。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