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解决了现阶段的交通枢纽站的出租车上客站台上客效率较低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包括人行道、进站车行道、上客区、人行坡道、车行坡道和出站车行道,上客区包括乘客等候区和出租车等候区,通过设置至少两个乘客等候区,且每个乘客等候区至少匹配一个出租车等候区,同时设置人行道和进站车行道位于不同标高,不仅增加了乘客和出租车的交汇点,且使得乘客的行走路线和出租车的行驶路线发生相交的概率降低,从而提升了乘客上车的效率,降低了乘客和出租车发生碰擦的概率。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浙江;33 |
申请人: |
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邬志刚;李宁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6-2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9-20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557329.0 |
公开号: |
CN110258297A |
分类号: |
E01D18/00(2006.01);E;E01;E01D;E01D18 |
申请人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柳汀街320号 |
主权项: |
1.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人行道(1)、进站车行道(2)、上客区(3)、人行坡道(4)、车行坡道(5)和出站车行道(6); 所述上客区(3)包括至少两个乘客等候区(31)和位于所述乘客等候区(31)一侧的出租车等候区(32);每个所述乘客等候区(31)至少匹配一个所述出租车等候区(32); 所述人行坡道(4)的数量与所述乘客等候区(31)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于所述乘客等候区(31),所述人行坡道(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人行道(1)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乘客等候区(31); 所述车行坡道(5)的数量与所述出租车等候区(32)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于所述出租车等候区(32),所述车行坡道(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进站车行道(2)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出租车等候区(32); 所述人行道(1)和进站车行道(2)位于不同标高; 所述出站车行道(6)连接于所述出租车上客区(3)中远离所述进站车行道(2)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1)位于进站车行道(2)的下方;所述人行坡道(4)沿所述人行道(1)至所述乘客等候区(31)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车行坡道(5)沿所述进站车行道(2)至所述出租车等候区(32)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坡道(4)的坡度小于所述车行坡道(5)的坡度,且所述人行坡道(4)的坡度不大于1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等候区(31)与所述出租车等候区(32)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所述乘客等候区(31)之间的所述出租车等候区(32)为双车道等候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1)在与所述人行坡道(4)连接处的两侧设有支撑所述进站车行道(2)的支撑立柱(11),位于同一所述人行坡道(4)两侧的支撑立柱(11)顶部连接有支撑梁(12),且所述支撑梁(12)为上翻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通枢纽站出租车上客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站车行道(2)为单车道。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