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 |
摘要: |
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包括:左桥梁体、右桥梁体、承接板、减震支撑板、滑板、支脚、顶轮,左桥梁体、右桥梁体相对设置,且左桥梁体上与右桥梁体相对的一侧、以及右桥梁体上与左桥梁体相对的一侧均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承接腔、滑动腔、支撑腔,滑动腔位于承接腔底壁右侧、支撑腔顶部左侧;每两个支脚相对设置作为一组,且每组支脚中转动连接一顶轮,使得每两个支脚对称位于一顶轮两侧;其优点是:顶轮、滑板等的结构设计,可大幅提升伸缩装置的承接能力;滑动腔内推板、弹性组件等结构的配合设计,进一步地限制了滑板在顶轮上左、右小范围的移动,从而适应梁体的热胀冷缩,以保证梁体的安全,同时,更进一步地保证了整个装置的承载能力。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湖北;42 |
申请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贺红军;胡咏祥;郑云华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0-30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0-15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21766908.3 |
公开号: |
CN209493841U |
代理机构: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分类号: |
E01D19/06(2006.01);E;E01;E01D;E01D19 |
申请人地址: |
43001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1号 |
主权项: |
1.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承接板(3)、减震支撑板(4)、滑板(5)、支脚(6)、顶轮(7),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相对设置,且左桥梁体(1)上与右桥梁体(2)相对的一侧、以及右桥梁体(2)上与左桥梁体(1)相对的一侧均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承接腔(8)、滑动腔(9)、支撑腔(10),滑动腔(9)位于承接腔(8)底壁右侧、支撑腔(10)顶部左侧;每两个支脚(6)相对设置作为一组,且每组支脚(6)中转动连接一顶轮(7),使得每两个支脚(6)对称位于一顶轮(7)两侧; 减震支撑板(4)底端与滑板(5)的上端固定连接,减震支撑板(4)的上端与承接板(3)的底端固定连接,且减震支撑板(4)左、右两端与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上承接腔(8)的外边缘对齐,承接板(3)两端位于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上的承接腔(8)内,承接板(3)、减震支撑板(4)、滑板(5)共竖向中心线;滑板(5)的两端分别搁于左桥梁体(1)、右桥梁体(2)的滑动腔(9)内,滑板(5)底部与顶轮(7)相接触,滑板(5)的底端与滑动腔(9)的底端面之间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3)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竖向的挡板(11),且挡板(11)与承接板(3)一体成型制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腔(9)内设置有第一滑轨(12)、第二滑轨(13)、推板(14)、弹性组件(15),滑动腔(9)内底壁的前、后对称设置有第一滑轨(12),滑动腔(9)前、后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第二滑轨(13),推板(14)的底部与第一滑轨(12)滑动连接,推板(14)的前、后部均与第二滑轨(13)滑动连接,用以实现推板(14)相对左桥梁体(1)或右桥梁体(2)方向的移动;弹性组件(15)一端固定于滑动腔(9)右侧壁上,另一端与推板(14)连接,用以限制滑板(5)在顶轮(7)上左、右小范围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12)、第二滑轨(13)均为T形滑轨,且推板(14)的下部开设有与第一滑轨(12)配合滑动的第一滑槽(14A),推板(14)的前、后部均开设有与第二滑轨(13)配合滑动的第二滑槽(14B)。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安装桥梁的伸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支撑杆(16)、一开设有滑孔(17A)的第二支撑杆(17)、至少四根第一立板(18)、至少四块第二立板(19)、一开设通孔(20A)的支撑筒(20)、一连接杆(21),第一支撑杆(16)的左端与左桥梁体(1)焊接,第二支撑杆(17)的右端与右桥梁体(2)焊接,第二支撑杆(17)上开设有滑孔(17A)的一端朝向左桥梁体(1),使第一支撑杆(16)的右端悬伸至第二支撑杆(17)的滑孔(17A)内,第一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7)共横向轴线; 第一支撑杆(16)上、下端均竖直设置有至少两块第一立板(18),且第一支撑杆(16)上设置有第一立板(18)的部分位于滑孔(17A)内,使得第一支撑杆(16)上的第一立板(18)与第二支撑杆(17) 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杆(17)上靠近第一支撑杆(16)一侧的上、下端均竖直设置有至少两块第二立板(19),支撑筒(20)通过通孔(20A)套设于第二支撑杆(17)、并与第二立板(19)滑动连接,且支撑筒(20)远离第二支撑杆(17)的一端套设于第一支撑杆(16)外部;连接杆(21)上、下端分别与滑板(5)的底部、支撑筒(20)的顶部铰接。 |
所属类别: |
实用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