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独立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独立悬架系统以及车辆,包括:支撑臂;用于牵引支撑臂上部的上横臂;用于牵引支撑臂下部的下横臂;和中部设置在支撑臂上的气囊减震支架,气囊减震支架位于支撑臂一侧设置有第一气囊和第一减震器,气囊减震支架位于支撑臂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气囊和第二减震器。通过设置气囊减震支架能够将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位于支撑臂的两侧,从而扩展了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与轮胎的安全距离,防止车辆上下过程中干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大小不再受限,且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两个气囊的设置使得该独立悬架系统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浙江;33 |
申请人: |
核心驱动科技(金华)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杨浩;吴星;吴超;梁卫刚;闫志鹏;童群峰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5-0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9-27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385667.0 |
公开号: |
CN110281721A |
代理机构: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分类号: |
B60G11/27(2006.01);B;B60;B60G;B60G11 |
申请人地址: |
321100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经济开发区江南园区23号路 |
主权项: |
1.一种独立悬架系统,包括:支撑臂;用于牵引所述支撑臂上部的上横臂;和用于牵引所述支撑臂下部的下横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悬架系统还包括中部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上的气囊减震支架,所述气囊减震支架位于所述支撑臂一侧设置有第一气囊和第一减震器,所述气囊减震支架位于所述支撑臂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气囊和第二减震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减震支架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上的气囊减震支架主体;自所述气囊减震支架主体向所述支撑臂的一侧延伸的第一气囊支臂和所述气囊减震支架主体向所述支撑臂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二气囊支臂;所述第一气囊支臂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气囊的第一气囊支座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减震器的第一减震器支座;所述第二气囊支臂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气囊的第二气囊支座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减震器的第二减震器支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减震支架主体、所述第一气囊支臂和所述第二气囊支臂呈C型结构;且所述第一气囊支臂的末端和所述第二气囊支臂的末端靠近所述下横臂,以形成避让空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器支座与所述第一减震器支座关于所述支撑臂的中心面对称布置;所述第一气囊支座与所述第二气囊支座关于所述支撑臂的中心面对称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臂包括设置在所述气囊减震支架上的上安装体,自所述上安装体向两侧延伸的第一上摆支臂和第二上摆支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上摆支臂和第二上摆支臂的末端的第三上摆支臂;所述第一上摆支臂与所述第三上摆支臂的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有与车架连接的第一拐角设置有第一上安装座;所述第二上摆支臂与所述第三上摆支臂的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有第二拐角设置有第二上安装座;所述上安装体与所述气囊减震支架连接的部位设置有第三上安装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安装座设置有第一上球铰;所述第二上安装座设置有第二上球铰;所述第三上安装座与所述气囊减震支架通过第三上球铰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臂包括设置在所述气囊减震支架下的下安装体,自所述下安装体向两侧延伸的第一下摆支臂和第二下摆支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下摆支臂和第二下摆支臂的末端的第三下摆支臂;所述第一下摆支臂与所述第三下摆支臂的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有与车架连接的第一拐角设置有第一下安装座;所述第二下摆支臂与所述第三下摆支臂的相连接的部位设置有第二拐角设置有第二下安装座;所述下安装体与所述气囊减震支架连接的部位设置有第三下安装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安装座设置有第一下球铰;所述第二下安装座设置有第二下球铰;所述第三下安装座与所述气囊减震支架通过第三下球铰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臂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横臂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气囊减震支架为一体式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臂与所述下横臂长度不等。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独立悬架系统。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