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典型土质道路产流产沙特点研究
论文题名: 三峡库区典型土质道路产流产沙特点研究
关键词: 土质道路;产流产沙;土壤侵蚀;生态环境;径流泥沙;水土流失防治
摘要: 土质道路是一种在山区分布广泛的道路类型,路面容重高,饱和入渗率低。这种特性促使道路在较小的降雨强度下也能形成径流,是流域中形成超渗产流的主要区域之一。因此,土质道路是一类不同于一般坡面、沟谷的特殊侵蚀环境,其水文特性及侵蚀规律必然有自身的特点。三峡库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与移民过程中修建了大量道路,限于经济条件,大多为土质路面。鉴于水沙问题对三峡水库的重要性,本文以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为研究区,以村村、村镇两种典型土质道路为研究对象,在0.5、1.0mm/min两种人工模拟降雨强度下,定量研究土质道路径流泥沙特点,以期阐明其产流产沙规律,为土质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经过实地调查分析,受人为干扰强烈的土质道路砾石含量较高,土体容重大,村镇道路普遍达到2.0g/cm3;饱和入渗率极低,最低可达1.6mm/h;土体雨前含水率也比一般坡面低10个百分点;土粒排列紧密,土体抗冲性大:地表裸露,仅村村道路存在杂草;人为扰动强烈,路面存在易随径流流失的浮土层,村镇道路浮土重达0.4kg/m2。 (2)土质道路产流时间短,产流前累积降雨量小,0.5mm/min时,均在累积降雨量达到4mm之前产流,当雨强为1.0mm/min时,累积降雨量<2mm时均产流;径流系数较大,均在70%以上。道路产流率在产流初期急剧增大,且短时间内趋于稳定。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雨强差异是影响地表径流的主要因素,道路类型差异仅在0.5mm/min雨强下对村镇道路径流参数的影响达到显著;道路下垫面物理性状对径流的影响较弱,与径流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仅在0.5mm/min雨强下,村村(r=0.859*)、村镇(r=0.824*)道路砾石含量达到了显著水平。 (3)径流含沙量在产流初期即达峰值,随累积降雨量增加而下降,随后趋于稳定,当累计雨量达20mm右时,含沙量又有所增加。1.0mm/min雨强下,产流初期即达峰值,随后降低;而当雨强为0.5mm/min时,产流初期含沙量先增大至峰值后减小。村镇道路含沙量峰值可达到28.58g/L,村村道路可达23.64g/L;累积降雨量达9mm时,村镇道路含沙量降幅达52.2%,而村村道路亦达到了34.6%;累积产沙量变化曲线也随径流含沙量相应的变动。土质道路面浮土层是产流初期主要的泥沙源,随径流的不断冲刷,浮土层逐渐消耗殆尽,土质路面成为主要的泥沙源。降雨(F=7.382**)及道路类型(F=1.296*)差异均能够显著影响径流含沙量的变化。道路下垫面物理性状与径流含沙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体容重、单位面积浮土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村镇道路砾石含量亦达到显著;杂草覆盖度在0.5mm/min的村村道路上达到了显著。 (4)侵蚀率是坡面地表径流冲刷泥沙源的结果,产流初期,侵蚀率较大,后又随泥沙源的变更、侵蚀类型的变化而有所减小并在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在降雨后期,随着径流侵蚀下切,侵蚀率又有所增加。0.5mm/min时,侵蚀率变动趋势比较明显,当雨强为1.0mm/min时,这种趋势有所弱化。降雨(F=8.492*)道路类型(F=6.082**)对侵蚀率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道路下垫面物理性状各因子与侵蚀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质道路土体容重、单位面积浮土重量均与侵蚀率显著相关,杂草覆盖度与砾石含量亦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关性。三峡库区
作者: 杨长春
专业: 土壤学
导师: 史志华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年度: 2008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