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地铁地下空间功能与可开发商业空间研究
论文题名: 地铁地下空间功能与可开发商业空间研究
关键词: 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规划布局;轨道线位
摘要: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与机动车辆数目也不断增长。面对日趋尖锐的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为了缓解大城市客运交通车辆拥挤、道路堵塞、车祸频繁、污染严重的严峻局面,有效的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的国情,越来越多的交通工作者认识到解决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一个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架,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互相协调的客运交通体系,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客运交通水平。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大城市立体化交通、提高运行效率的前提。我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建造使用地铁,有十几个城市在报批建造地铁。就地铁已投入使用的几个城市看,以地铁为动力发展轴,沿线又规划建设了多种形式的地下街、地下车库等地下工程。这些地下空间设施在完善交通的同时,也带动商业中心地区、地铁站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并进一步繁荣了区域经济。 成都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规模已进入特大城市的行列。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成都科学规划自身的城市交通体系,尤其要打造满足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受城市自身条件的限制,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地面道路空间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城市目前和未来发展的交通需求,因此早在80年代末期,成都市就根据当时的城市规划条件,确立了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基本形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对城市发展影响巨大,可以说,轨道线位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轴线。 地铁地下空间功能多种多样,编制地铁地下空间规划必须关注地铁地下空间综合功能,并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私人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据此确立地下商业空间的分布及商业功能。地铁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中商业开发量也应建立在一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才能为地铁站点地下空间的设计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文引入交通分布分析原理,用矩阵的数学模型对交通换乘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文章在调研了国内外地铁现状后,以成都地铁1号线南段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为基础,确定了其地下空间的商业对人流的吸引比例,侧重论述了地铁地下空间的功能及地下空间的商业开发。
作者: 刘莎
专业: 交通运输工程
导师: 黄庆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年度: 2008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