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及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及方法,包括叉车(100)、第一货架(200)以及第二货架(300),通过叉车(100)顶部的第一支撑装置(600)、第二支撑装置(700)分别支撑在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310)上,在叉车不转弯的情况下,叉车(100)上的托盘(400)能够通过移动至叉车(100)的左侧或右侧完成装卸货作业。本发明能在不增加货架间距的情况下完成车辆侧向装卸货作业,有效利用场地面积,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同时该操作简便,便于实现和推广。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上海;31 |
申请人: |
上海摩里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刘明;李彤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7-10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0-08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621531.5 |
公开号: |
CN110304389A |
代理机构: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分类号: |
B65G1/04(2006.01);B;B65;B65G;B65G1 |
申请人地址: |
201499 上海市奉贤区张翁庙路525号2幢2层 |
主权项: |
1.一种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包括叉车(100)、第一货架(200)以及第二货架(300),其特征在于,第一货架(200)安装第一支架(210),第二货架(300)安装第二支架(310),叉车(100)位于第一货架(200)和第二货架(300)之间; 叉车(100)上设置有第一升降架(110),第一升降架(110)顶端的两侧各安装有第二升降架(120)、第三升降架(130); 第二升降架(120)安装第一支撑装置(600); 第三升降架(130)安装第二支撑装置(700); 第一支撑装置(600)向叉车(100)的一侧伸出第一支撑杆(610); 第二支撑装置(700)向叉车(100)的另一侧伸出第二支撑杆(710); 第一支架(210)支撑第一支撑杆(610); 第二支架(310)支撑第二支撑杆(7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其特征在于,叉车(100)包括前叉(140),前叉(140)上设置有第一承载机构(150)和第二承载机构(160); 第一承载机构(150)包括第一伸缩杆(151); 第二承载机构(160)包括第二伸缩杆(161); 托盘(400)安装在第一承载机构(150)和第二承载机构(160)上; 当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同步伸出至叉车(100)的左侧时,托盘(400)随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移动至叉车(100)的左侧; 当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同步伸出至叉车(100)的右侧时,托盘(400)随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移动至叉车(100)的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货架(200)包括第一横梁(220)、第二横梁(230)、第一立柱(240)、第二立柱(250)、第一支撑板(260)以及第二支撑板(270); 第一支架(210)安装在第二立柱(250)上; 第二货架(300)包括第三横梁(320)、第四横梁(330)、第三立柱(340)、第四立柱(350)、第三支撑板(360)以及第四支撑板(370); 第二支架(310)安装在第三立柱(340)上; 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310)的安装高度为L,第一支撑装置(600)、第二支撑装置(700)的最大高度为K,K>L; 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310)的安装高度可根据货物(500)的重量和高度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横梁(220)支撑第一支撑杆(610); 第三横梁(320)支撑第二支撑杆(7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升降架(110)为可升降装置; 第二升降架(120)为可升降装置; 第三升降架(130)为可升降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装置(600)、第二支撑装置(700)安装在第一升降架(110)顶端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210)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 第二支架(310)的数量为为1个或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310)都为L型支撑架; 第一支架(210)包括第一固定筋(211)和第一支撑筋(212); 第二支架(310)包括第二固定筋(311)和第二支撑筋(312); 第一支撑筋(212)、第二支撑筋(312)横截面呈内凹型。 9.一种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包括叉车(100)、第一货架(200)以及第二货架(300),其特征在于,第一货架(200)安装第一支架(210),第二货架(300)安装第二支架(310),叉车(100)位于第一货架(200)和第二货架(300)之间; 叉车(100)上设置有第一升降架(110),第一升降架(110)顶端的两侧各安装有第二升降架(120)、第三升降架(130); 第二升降架(120)安装第一支撑装置(600); 第三升降架(130)安装第二支撑装置(700); 第一支撑装置(600)向叉车(100)的一侧伸出第一支撑杆(610); 第二支撑装置(700)向叉车(100)的另一侧伸出第二支撑杆(710); 第一支架(210)支撑第一支撑杆(610); 第二支架(310)支撑第二支撑杆(710); 叉车(100)包括前叉(140),前叉(140)上设置有第一承载机构(150)和第二承载机构(160); 第一承载机构(150)包括第一伸缩杆(151); 第二承载机构(160)包括第二伸缩杆(161); 托盘(400)安装在第一承载机构(150)和第二承载机构(160)上; 当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同步伸出至叉车(100)的左侧时,托盘(400)随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移动至叉车(100)的左侧; 当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同步伸出至叉车(100)的右侧时,托盘(400)随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移动至叉车(100)的右侧; 第一货架(200)包括第一横梁(220)、第二横梁(230)、第一立柱(240)、第二立柱(250)、第一支撑板(260)以及第二支撑板(270); 第一支架(210)安装在第二立柱(250)上; 第二货架(300)包括第三横梁(320)、第四横梁(330)、第三立柱(340)、第四立柱(350)、第三支撑板(360)以及第四支撑板(370); 第二支架(310)安装在第三立柱(340)上; 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310)的安装高度为L,第一支撑装置(600)、第二支撑装置(700)的最大高度为K,K>L; 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310)的安装高度可根据货物(500)的重量和高度调整; 第一横梁(220)支撑第一支撑杆(610); 第三横梁(320)支撑第二支撑杆(710); 第一升降架(110)为可升降装置; 第二升降架(120)为可升降装置; 第三升降架(130)为可升降装置; 第一支撑装置(600)、第二支撑装置(700)安装在第一升降架(110)顶端的两侧; 第一支架(210)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 第二支架(310)的数量为为1个或多个; 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310)都为L型支撑架; 第一支架(210)包括第一固定筋(211)和第一支撑筋(212); 第二支架(310)包括第二固定筋(311)和第二支撑筋(312); 第一支撑筋(212)、第二支撑筋(312)横截面呈内凹型。 10.一种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到9任一项所述的利用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进行装卸货作业,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叉车(100)行驶至需要装卸作业的第一货架(200)和第二货架(300)之间; 步骤二:操作叉车(100)使第一升降架(110)、第二升降架(120)、第三升降架(130)伸开升高,使第一支撑装置(600)、第二支撑装置(700)分别伸出的第一支撑杆(610)、第二支撑杆(710); 步骤三:再次调整第一升降架(110)、第二升降架(120)、第三升降架的升降高度,使第一支撑杆(610)、第二支撑杆(710)分别支撑压紧在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310)上; 步骤四:升降前叉(140)至要装卸货的高度,操作叉车(100)使第一承载机构(150)、第二承载机构(160)分别向叉车(100)一侧同时伸出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此时,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将托盘(400)移动至货架上,此时进行装卸货作业; 步骤五:待装卸货作业完成后,操作叉车(100)将第一伸缩杆(151)、第二伸缩杆(161)分别缩回第一承载机构(150)、第二承载机构(160)内,升降前叉(140)至叉车(100)正常行驶的高度; 步骤六:调整第一升降架(110)、第二升降架(120)、第三升降架使第一支撑杆(610)、第二支撑杆(710)分别与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310)分开,操作叉车(100)使第一支撑杆(610)、第二支撑杆(710)分别缩回至第一支撑装置(600)、第二支撑装置(700)内部,调整第一升降架(110)、第二升降架(120)、第三升降架至叉车(100)正常行驶的高度; 步骤七:叉车(100)驶离货架区域。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