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
专利名称: 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
摘要: 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下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分成了上下两个空间,隔板中部竖直向上设有探测直管;所述探测直管为夹层结构,所述夹层内设有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第一导线上串接有若干电阻元件,第一导线一端固定在探测直管顶部上表面,第一导线另一端与信息采集模块电连接;第二导线一端与锥形导电铜块连接,所述锥形导电铜块设置在探测直管顶部上表面,第二导线另一端与电源装置电连接;电源装置与信息采集模块电连接,信息采集模块与计算机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较低,且测量精度可以通过改变电阻元件的间隔来实现,使得试验结果更加准确。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湖北;42
申请人: 三峡大学
发明人: 徐晓蔚;管锦坤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1-09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0-08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20034334.9
公开号: CN209471023U
代理机构: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成钢
分类号: G01N15/08(2006.01);G;G01;G01N;G01N15
申请人地址: 443002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大学路8号
主权项: 1.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包括壳体(9),其特征在于:壳体(9)内下部设有隔板(20),隔板(20)将壳体(9)分成了上下两个空间,且隔板(20)上设有泄水孔(14),隔板(20)中部竖直向上设有探测直管(2);所述探测直管(2)为夹层结构,所述夹层内设有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第一导线(11)上串接有若干电阻元件(1),所述电阻元件(1)贯穿探测直管(2)的外壁且等距离地分布在探测直管(2)外壁上下,第一导线(11)一端固定在探测直管(2)顶部上表面,第一导线(11)另一端与信息采集模块(6)电连接;第二导线(12)一端与锥形导电铜块(10)连接,所述锥形导电铜块(10)设置在探测直管(2)顶部上表面,第二导线(12)另一端与电源装置(7)电连接;电源装置(7)与信息采集模块(6)电连接,信息采集模块(6)与计算机(8)电连接; 所述的锥形导电铜块(10)与第一导线(11)之间设有间隙,探测直管(2)和壳体(9)为绝缘材质; 壳体(9)内壁设有软胶层(13),壳体(9)下部设有排水口(15),所述排水口(15)位于隔板(20)下方,壳体(9)顶部设有模拟降雨装置(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模拟降雨装置(18)为空心扁壳结构,所述空心扁壳下表面设有若干孔,空心扁壳与水管(17)连通,空心扁壳通过支撑件(5)与壳体(9)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5)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竖直连接在壳体(9)顶部,第一支撑杆通过套筒(501)与第二支撑杆连接,第二支撑杆与空心扁壳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水平设置,所述套筒(501)的筒壁贯穿有螺栓,螺栓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探测直管(2)和壳体(9)为塑料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探测直管(2)底部设有两个固定桩(3),隔板(20)与固定桩(3)对应位置开凿有定位孔(4),所述固定桩(3)承插在所述定位孔(4)内,定位孔(4)与固定桩(3)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分别贯穿两个固定桩(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9)下部设有穿线孔(16),穿线孔(16)位于隔板(20)下方,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从所述穿线孔(16)引出,且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与穿线孔(16)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源装置(7)为电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雨入渗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线(12)与电源装置(7)正极连接,信息采集模块(6)与电源装置(7)的负极通过第一导线(11)串联连接。
所属类别: 实用新型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