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专利名称: 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包括若干段的预制板框架,所述预制板框架之间留有第一后浇缝;所述预制板框架包括内框架、外框架、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留有第二后浇缝,所述内框架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三后浇缝;所述第一后浇缝、第二后浇缝、第三后浇缝及顶壁上方分别浇灌有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其施工工艺,包括步骤:S1:设计并制作外框架和内框架;S2:在待施工基坑内,拼装成多个平行放置的预制板框架;S3:往第一后浇缝、第二后浇缝、第三后浇缝内、及顶壁上方浇灌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S4:待凝固,得到地下建筑结构。具有施工周期短,不易造成开裂、渗漏问题的特点。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广东;44
申请人: 佛山鑫一诚建筑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发明人: 高虹;何长骏;马霞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7-2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0-11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682294.3
公开号: CN110318425A
代理机构: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小林
分类号: E02D29/045(2006.01);E;E02;E02D;E02D29
申请人地址: 528041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魁奇西路宝利莱陶机城C座二层3号(住所申报)
主权项: 1.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段平行放置于地下土层且相互连通的预制板框架,所述预制板框架之间留有第一后浇缝; 所述预制板框架包括内框架、包覆于所述内框架外的外框架、连接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的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外框架上端敞口,所述内框架包括顶壁、底壁、连接于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留有第二后浇缝,所述内框架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三后浇缝; 所述第一后浇缝、第二后浇缝、第三后浇缝及顶壁上方分别浇灌有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栓配合的第一套筒、设于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后浇缝宽度的调节套筒,所述第一套筒预埋于所述外框架内,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内框架和调节套筒与所述第一套筒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由多段第一预制节段拼接而成,所述第一预制节段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第一预制节段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节段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浇灌有所述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由多段第二预制节段拼接而成,所述第二预制节段包括用于拼接所述顶壁的顶部节段,所述顶部节段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顶部节段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顶部节段的上端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浇灌有所述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侧壁之间的分割层板,所述分割层板平行设置于所述底壁与顶壁之间; 所述第二预制节段包括用于拼接所述分割层板的分割层节段,所述分割层节段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分割层节段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分割层节段的上端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浇灌有所述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框架的底部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一后浇缝的底部铺设有衬板,所述衬板的两端分别嵌入至相邻所述预制板框架的第四凹槽内,所述预制板框架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所述衬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角钢、预埋于所述预制板框架内的第二套筒,所述角钢通过螺栓连接组件与所述衬板、第二套筒分别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与所述预制板框架之间设有若干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第四凹槽内。 10.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设计并制作外框架和内框架; S2:将外框架和内框架依次置于施工坑位内,并利用第一连接组件将外框架和内框架拼装成多个平行放置的预制板框架;其中,内框架和外框架之间留有第二后浇缝,内框架的侧壁和底壁上留有与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三后浇缝,相邻预制板框架之间留有第一后浇缝; S3:往第一后浇缝、第二后浇缝、第三后浇缝内浇灌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同时在内框架的顶壁上方浇灌一层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 S4:待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凝固,即得到地下建筑结构。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