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基于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方式的全电推卫星平台构型 |
摘要: |
一种基于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方式的全电推卫星平台构型: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子卫星平台,连接分离装置(61);连接分离装置(61)安装在中心承力筒(121)一端,穿过子卫星平台的‑Z板(122)与另一子卫星平台的+Z板(111)连接。本发明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和连接分离装置实现了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同时,采用两舱构型、载荷与平台设备综合布局、蓄电池和电推力器创新性布局,实现星上资源共享,简化了测试流程,降低了卫星重量和功率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卫星载荷承载能力。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北京;11 |
申请人: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发明人: |
王敏;韩绍欢;胡照;彭真;王伟;李友遐;李修峰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6-28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0-22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576380.6 |
公开号: |
CN110356592A |
代理机构: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张欢 |
分类号: |
B64G1/64(2006.01);B;B64;B64G;B64G1 |
申请人地址: |
100194 北京市海淀区友谊路104号 |
主权项: |
1.一种基于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方式的全电推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子卫星平台,连接分离装置(61);子卫星平台包括+X板(101),-X板(102),+Z板(111),+Y板(112),-Y板(113),+Y隔板(114),-Y隔板(115),中心承力筒(121),-Z板(122),X隔板(123),水平支撑板(124),通信天线(21),太阳翼(31),电推力器(41),蓄电池(51); +Z板(111)、-Z板(122)分别安装在中心承力筒(121)两端;+Y板(112)和-Y板(113)分别安装在中心承力筒(121)的+Y侧和-Y侧,+Y隔板(114)安装在+Y板(112)、中心承力筒(121)之间,-Y隔板(115)安装在-Y板(113)、中心承力筒(121)之间,+Y隔板(114)沿Z轴方向且与+Y板(112)垂直,-Y隔板(115)沿Z轴方向且与-Y板(113)垂直;+X板(101)安装在中心承力筒(121)的+X侧,-X板(102)安装在中心承力筒(121)的-X侧,+X板(101)、中心承力筒(121)之间以及-X板(102)、中心承力筒(121)之间均安装X隔板(123)、水平支撑板(124),X隔板(123)沿Z轴方向且分别与+X板(101)、-X板(102)垂直,水平支撑板(124)沿XOY平面且与+X板(101)、-X板(102)垂直; +X板(101)的-X面、-X板(102)的+X面分别安装蓄电池(51),通信天线(21)分别安装在+X板(101)的+X面、-X板(102)的-X面;电推力器(41)安装在-Z板(122)的-Z面;太阳翼(31)分别安装在+Y板(112)的+Y面、-Y板(113)的-Y面; 连接分离装置(61)安装在中心承力筒(121)一端,穿过子卫星平台的-Z板(122)与另一子卫星平台的+Z板(11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方式的全电推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水平支撑板(124)与-Z板(122)、与中心承力筒(121)之间的区域构成推进段,推进段内安装部分平台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方式的全电推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水平支撑板(124)与+Z板(111)、中心承力筒(121)之间的区域构成电子段,电子段内安装载荷和平台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方式的全电推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Z板(111)的+Z面安装天线和敏感器载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方式的全电推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Y板(112)与-Y板(113)形状相同,均为矩形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基于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方式的全电推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Y隔板(115)与+Y隔板(114)形状相同,均为矩形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一箭双星自串联发射方式的全电推卫星平台构型,其特征在于:水平支撑板(124)为梯形板,上边为弧形,与中心承力筒(121)外轮廓一致。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