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
摘要: 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涉及一种谷坊的构建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侵蚀沟治理措施中的谷坊无法满足结构稳定、施工方便、投资少和广泛适用性的共同要求以及秸秆焚烧给带来的环境严重污染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将铅丝网、木桩和秸秆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创新了谷坊施工的材料、优化了谷坊的施工工艺、提出了新的谷坊施工的方法,同时创新了秸秆利用新模式。利用铅丝网将秸秆捆捆扎成一体,确保秸秆谷坊的整体稳定性,再利用木桩对秸秆捆水平方向进行牵制,同时,利用秸秆捆本身的透水性及优化的谷坊结构可以实现对水流的有效疏导,并将泥沙截留下来形成淤积,三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秸秆式生态谷坊。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黑龙江;23
申请人: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徐金忠;徐洪亮;鞠敏睿;李文超;魏琳;杨庆楠;郝燕芳;樊华;赵显波;李志飞;鞠伟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8-07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0-29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727377.X
公开号: CN110387856A
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岳泉清
分类号: E02B3/00(2006.01);E;E02;E02B;E02B3
申请人地址: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78号
主权项: 1.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定线:在欲构建谷坊的侵蚀沟地面上,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划出坝基轮廓线; 二、清基:将轮廓线以内的杂物全部清除; 三、挖结合槽:从沟底至两岸沟坡开挖结合槽,结合槽的宽和深均为0.5m~1m; 四、在轮廓线以内清基后的地面上和结合槽的地面上铺设一层土工布,然后在土工布上铺设碎石层,向碎石层中加入砂子填补碎石之间的缝隙从而找平碎石层,得到碎石砂垫层; 五、在碎石砂垫层之上铺设一层铅丝网;在结合槽内两个相对的侧壁上铺设铅丝网;在两个结合槽中间的碎石砂垫层之上,沿着侵蚀沟中水的流动方向上,铅丝网的长度大于碎石砂垫层的长度,铅丝网完全覆盖碎石砂垫层; 六、在碎石砂垫层之上的铅丝网上竖直插入多排木桩,木桩的底部穿过土工布插入地中; 七、将秸秆粉碎,然后用秸秆打捆机将粉碎后的秸秆打捆成长方体; 八、将多个秸秆捆紧密上下罗列铺设于碎石砂垫层之上的铅丝网以及结合槽中地面上的铅丝网上,最上层的秸秆捆的上表面与木桩的顶端平齐,在最上层的秸秆捆的上表面的中间留有溢流口,将秸秆捆压实,最后将所有铅丝网连接围成各个面均封闭的结构将秸秆捆围于铅丝网内,将原结合槽中的土体回填至结合槽的缝隙中,压实,即完成应用于治理侵蚀沟的秸秆谷坊的构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杂物为浮土、草皮、乱石和树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的碎石层的厚度为10cm~15cm,碎石的尺寸为1cm~4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的铅丝网的铅丝的直径为4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所述的多排木桩中相邻两排之间的距离为0.5m~0.6m,且每一排中相邻;两个木桩的距离为0.5m~0.6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所述的多排木桩中的木桩的直径为5cm~7cm,长度为100cm~150cm,埋入地下5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中粉碎后的秸秆的长度为15mm~5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侵蚀沟治理的秸秆式生态谷坊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中打捆后的秸秆捆的长为0.4m~0.6m,宽为0.2m~0.4m,高为0.25m~0.5m。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