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支座组件及具有其的轨道梁
专利名称: 支座组件及具有其的轨道梁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包括上支座板;下支座板,所述下支座板位于所述上支座板的下方;支承板,所述支承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支座板接触配合;所述支承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支座板接触配合;抗拉座,所述抗拉座与所述下支座板固定连接;抗拉块,所述抗拉块的上表面与所述抗拉座接触配合;所述抗拉块的下表面与所述上支座板的上表面接触配合;所述上支座板与所述下支座板可发生纵向相对移动和在纵向竖直平面上的相对转动。本发明提供的支座组件和轨道梁,可以实现支座组件和轨道梁端部具有较大的承压面积和抗拉面积,大大提高了支座组件的整体承载能力和抗拉能力,减小了支座组件的体积和制造、安装成本。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广东;44
申请人: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庞勇;谢乐;胡泽明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8-04-23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0-29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10367793.9
公开号: CN110387811A
分类号: E01D19/04(2006.01);E;E01;E01D;E01D19
申请人地址: 518118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比亚迪路3009号
主权项: 1.一种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支座板; 下支座板,所述下支座板位于所述上支座板的下方; 支承板,所述支承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支座板接触配合;所述支承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支座板接触配合; 抗拉座,所述抗拉座与所述下支座板固定连接; 抗拉块,所述抗拉块的上表面与所述抗拉座接触配合;所述抗拉块的下表面与所述上支座板的上表面接触配合; 所述上支座板与所述下支座板可发生纵向相对移动和在纵向竖直平面上的相对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的上表面为支承滑动面,下表面为支承转动面;所述上支座板的下表面包括支承滑动面;所述下支座板的上表面包括支承转动面;所述上支座板的支承滑动面与所述支承板的支承滑动面接触配合;所述下支座板的支承转动面与所述支承板的支承转动面接触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的上表面为支承转动面,下表面为支承滑动面;所述上支座板的下表面包括支承转动面;所述下支座板的上表面包括支承滑动面;所述上支座板的支承转动面与所述支承板的支承转动面接触配合;所述下支座板的支承滑动面与所述支承板的支承滑动面接触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的支承转动面为球形面;所述支承板的支承滑动面为平面。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拉块的上表面为抗拉转动面,下表面为抗拉滑动面;所述抗拉座的下表面包括抗拉转动面;所述上支座板的上表面包括抗拉滑动面;所述抗拉座的抗拉转动面与所述抗拉块的抗拉转动面接触配合;所述上支座板的抗拉滑动面与所述抗拉块的抗拉滑动面接触配合。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拉块的上表面为抗拉滑动面,下表面为抗拉转动面;所述抗拉座的下表面包括抗拉滑动面;所述上支座板的上表面包括抗拉转动面;所述抗拉座的抗拉滑动面与所述抗拉块的抗拉滑动面接触配合;所述上支座板的抗拉转动面与所述抗拉块的抗拉转动面接触配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块的抗拉转动面为球形面,抗拉滑动面为平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块的抗拉转动面为球形面,抗拉滑动面为平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拉座包括第一抗拉座和第二抗拉座;所述第一抗拉座与所述下支座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抗拉座与所述下支座板的右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抗拉座位于所述上支座板的左端的上方;所述第二抗拉座位于所述上支座板的右端的上方; 所述抗拉块包括第一抗拉块和第二抗拉块;所述第一抗拉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抗拉座接触配合;所述第一抗拉块的下表面与所述上支座板的左端接触配合;所述第二抗拉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抗拉座接触配合;所述第二抗拉块的下表面与所述上支座板的右端接触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滑板、第二滑板、第三滑板和第四滑板; 所述上支座板与所述支承板通过所述第一滑板接触配合;所述下支座板与所述支承板通过所述第二滑板接触配合;所述抗拉座与所述抗拉块通过所述第三滑板接触配合;所述上支座板与所述抗拉块通过所述第四滑板接触配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第三钢板和第四钢板; 所述第一钢板位于所述上支座板与所述支承板之间,且所述第一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支座板的下表面或所述支承板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钢板位于所述支承板与所述下支座板之间,且所述第二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承板的下表面或所述下支座板的上表面; 所述第三钢板位于所述抗拉座与所述抗拉块之间,且所述第三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抗拉座的下表面或所述抗拉块的上表面; 所述第四钢板位于所述抗拉块与所述上支座板之间,且所述第四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抗拉块的下表面或所述上支座板的上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至少为两个;所述每个支承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支座板接触配合;所述每个支承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支座板接触配合;所述至少两个支承板横向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尘密封圈;所述防尘密封圈与所述上支座板的上表面接触配合;所述防尘密封圈与所述下支座板的上表面接触配合;所述防尘密封圈围绕所述支承板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抗剪榫;所述第一抗剪榫与所述上支座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所述下支座板设有第一抗剪榫口;所述第一抗剪榫口位于所述下支座板的中部;所述第一抗剪榫与所述第一抗剪榫口接触配合。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抗剪榫;所述第二抗剪榫包括第二左抗剪榫和第二右抗剪榫;所述第二左抗剪榫与所述上支座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右抗剪榫与所述上支座板的右端固定连接; 所述下支座板设有第二抗剪榫口;所述第二抗剪榫口包括第二左抗剪榫口和第二右抗剪榫口;所述第二左抗剪榫口位于所述下支座板的左端;所述第二右抗剪榫口位于所述下支座板的右端;所述第二左抗剪榫与所述第二左抗剪榫口接触配合;所述第二右剪榫与所述第二右抗剪榫口接触配合。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座板;所述基座板位于所述下支座板的下方,且与所述下支座板固定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板与所述下支座板通过锚固螺栓连接; 所述基座板下表面设有隔砼箱;所述隔砼箱位于所述锚固螺栓下方。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锚固钢筋安装座;所述锚固钢筋安装座位于所述基座板的下方,且与所述基座板固定连接;所述锚固钢筋安装座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适于与锚固钢筋螺纹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抗剪筋;所述抗剪筋为条形结构,位于所述基座板的下方,且与所述基座板固定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轨道梁的支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抗剪榫; 所述第三抗剪榫位于所述基座板的上方,且与所述基座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抗剪榫的侧面与所述下支座板接触配合,且可对所述下支座板相对于所述基座板进行横向和纵向定位。 21.一种轨道梁,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梁本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支座组件;所述支座组件的上端与所述轨道梁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轨道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梁和墩柱;所述支座组件的下端与所述盖梁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盖梁的下端与所述墩柱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