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
专利名称: 一种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涉及红外光谱分析测试系统,包括池体和端盖;所述池体与端盖配合处通过密封圈密封,池体与端盖组成封闭的中空结构;所述池体外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外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池体内部设置有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通电后,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放电,产生等离子体作用在待加工样品上;所述端盖上开设有红外光入射口与红外光出射口,红外设备发出红外光经红外光入射口入后辐照在加工过程中的样品上然后从红外光出射口射出。本发明能够在样品附近产生等离子体,实现了实时检测一定温度下的等离子体环境中催化剂上活性位的表征测试。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江苏;32
申请人: 江苏大学
发明人: 刘璐;营佳辰;糜建立;袁寿其;王军峰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7-2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0-25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682900.1
公开号: CN110376132A
分类号: G01N21/03(2006.01);G;G01;G01N;G01N21
申请人地址: 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301号
主权项: 1.一种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和端盖(2); 所述池体(1)与端盖(2)配合处通过密封圈(3)密封,池体(1)与端盖(2)组成封闭的中空结构; 所述池体(1)外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外设置有保温层(9); 所述池体(1)内部设置有高压电极(14)与接地电极(18),通电后,高压电极(14)和接地电极(18)之间放电,产生等离子体作用在待加工样品(17)上; 所述端盖(2)上开设有红外光入射口(4)与红外光出射口(5),红外设备发出红外光经红外光入射口(4)入后辐照在加工过程中的样品(17)上然后从红外光出射口(5)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14)与接地电极(18)均通过池体绝缘层(23)与池体(1)绝缘设置,其中,高压电极(14)为L形结构,高压电极(14)针尖正对样品(17),样品(17)的另一面正对接地电极(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14)上设置有1~4个针尖,针尖之间间距2~8mm,且针尖中心位置对准样品(17)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18)与样品(17)距离为1~10mm,接地电极(18)与样品(17)距离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14)与接地电极(18)分别通过导电螺母(21)、导电螺栓(22)与高压电源、地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17)设置在样品槽(19)内;所述池体(1)内部还设置有冷却水管路(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上设置有进气口(6)、出气口(7)及连接有热偶计(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绝缘层(13)为两个,上下相对设置,一个绝缘层(13)内放置高压电极(14),另一个绝缘层(13)内放置接地电极(18),高压电极(14)与接地电极(18)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绝缘层(13)上,且高压电极(14)与低压电极(18)的一端均延伸出绝缘层(13);高压电极(13)与低压电极(18)之间设置有介质(16),且介质(16)与低压电极(18)接触,高压电极(13)与介质(16)之间设置有厚度为0.1~0.8mm的石英垫片(15),样品(17)设置在高压电极(13)下方,且样品(17)与介质(16)接触,样品上端与高压电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高压电极(14)与接地电极(18)为厚度为0.1~3mm的金属板,高压电极(14)与接地电极(18)之间放置光学石英片构成的介质(16),高压电极(14)与接地电极(18)上下错位放置,上下之间留有2~10mm的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8至9任一项所述的实时检测等离子体作用下催化剂活性位的透射红外吸收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14)通过高压电极引线(10)、导电螺母(21)、导电螺栓(22)与高压电源相连;导电螺栓(22)一端接高压电源,一端穿过池体(1)上壁与导电螺母(21)通过螺纹配合,池体(1)上壁和导电螺栓(22)之间用池体绝缘层(23)隔绝;接地电极(18)通过接地电极引线(24)接地。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