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管桩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桩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涉及管桩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桩孔,还包括安装于桩孔内的挤密装置,挤密装置包括第一管桩以及多组挤密机构;每组挤密机构包括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管桩外周面的环形板、套接于第一管桩外周面且处于环形板上方的推环、铰接于推环底部的多个第一连杆、一一对应的铰接于多个第一连杆的第二连杆以及套接于第一管桩外周面用于推动推环移动的第二管桩;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环形板的顶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接处铰接有弧形板;第一管桩内设置有用于对多个推环进行限位的限位装置。本发明通过设置挤密装置,便于将桩孔周边的土体挤密,因而有助于提高桩基的强度。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广东;44 |
申请人: |
东莞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翟洪恩;张雪峰;刘永璞;任平华;吴继东;袁振球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7-01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1-05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585361.X |
公开号: |
CN110409428A |
代理机构: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文科 |
分类号: |
E02D5/34(2006.01);E;E02;E02D;E02D5 |
申请人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光大路建安大楼 |
主权项: |
1.一种管桩结构,包括桩孔(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桩孔(1)内的挤密装置(2),所述挤密装置(2)包括固接于桩孔(1)底部的第一管桩(21)以及沿竖向依次安装于第一管桩(21)外周面的多组挤密机构(3);每组所述挤密机构(3)包括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管桩(21)外周面的环形板(31)、套接于第一管桩(21)外周面且处于环形板(31)上方的推环(32)、铰接于推环(32)底部的多个第一连杆(33)、一一对应的铰接于多个第一连杆(33)的第二连杆(34)以及套接于第一管桩(21)外周面用于推动推环(32)移动的第二管桩(4);所述第二连杆(34)远离第一连杆(33)的一端铰接于环形板(31)的顶部;所述第一连杆(33)和第二连杆(34)的铰接处铰接有弧形板(35);所述第一管桩(21)内设置有用于对多个推环(32)进行限位的限位装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5)包括固接于第一管桩(21)内腔顶部的支撑板(51)、螺纹连接于支撑板(51)且竖直设置的丝杠(52)、可拆卸连接于丝杠(52)顶部的手轮(53)以及沿竖向依次安装于丝杠(52)外周面的多组限位机构(6);多组所述限位机构(6)与推环(32)一一对应且用于对推环(32)进行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限位机构(6)包括套设固定于丝杠(52)外周面的圆台块(61)、沿第一管桩(21)的周向开设于第一管桩(21)侧壁的多个第一滑槽(62)以及多个与所述第一滑槽(62)一一对应的且沿第一管桩(21)的径向滑移连接于第一滑槽(62)的第一滑块(63);所述第一滑块(63)靠近圆台块(6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斜面(64),所述第一斜面(64)抵接于圆台块(61)的外周面;所述推环(32)的顶部抵接于第一滑块(63)的底部;所述第一管桩(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组与所述第一滑块(63)一一对应的用于使第一滑块(63)复位的复位组件(6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65)包括固接于第一滑块(63)顶部的第二滑块(651)、贯穿第二滑块(651)设置且固接于第一管桩(21)内壁的导柱(652)以及抵接于第二滑块(651)远离圆台块(61)一端且套接于导柱(652)的复位弹簧(653);所述第二滑块(651)沿第一管桩(21)的径向滑移连接于导柱(652);所述复位弹簧(653)远离第二滑块(651)的一端抵接于第一管桩(21)的内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环形板(31)通过固定机构与第一管桩(2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接于环形板(31)内周面的第三滑块(71)、开设于第一管桩(21)外周面用于供第三滑块(71)沿竖向滑移的第二滑槽(72)以及设置于环形板(31)与第一管桩(21)之间的固定组件(8);多个所述第二滑槽(72)不共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8)包括开设于环形板(31)内周面的第三滑槽(81)、沿环形板(31)的径向滑移连接于第三滑槽(81)的插块(82)、安装于第三滑槽(81)内的固定弹簧(83)以及开设于第一管桩(21)外侧壁用于供插块(82)插接的插槽(84);所述固定弹簧(83)的一端固接于插块(82)远离第一管桩(21)的一端,另一端固接于第三滑槽(81)远离第一管桩(21)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块(82)靠近第一管桩(21)一端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斜面(821)。 8.一种管桩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钻孔机钻设桩孔(1); b.通过起重机将第一管桩(21)吊起,然后通过打桩机将第一管桩(21)的下端打入桩孔(1)底部的土体内; c.先安装一组挤密机构(3),安装过程如下:先通过起重机将一组挤密机构(3)吊起,然后使第三滑块(71)对准第二滑槽(72),接下来缓慢将挤密机构(3)往下放,当插块(82)与插槽(84)对准后,此时在固定弹簧(83)的作用下插块(82)与插槽(84)插接,从而便能对环形板(31)进行固定;接下来通过起重机将第二管桩(4)套至第一管桩(21)上,然后通过打桩机驱动第二管桩(4)移动,第二管桩(4)移动驱动推环(32)移动,推环(32)移动驱动第一连杆(33)运动,第一连杆(33)运动驱动第二连杆(34)运动,此时弧形板(35)与桩孔(1)内壁的土体抵接,当推环(32)移动到其的极限位置后,此时弧形板(35)便将桩孔(1)内壁的土体挤密,接下来通过起重机将第二管桩(4)吊出;以此类推,将第一管桩(21)上安装上多组挤密机构(3); d.当多组挤密机构(3)安装完成后,通过转动手轮(53)转动丝杠(52),丝杠(52)转动驱动多个圆台块(61)向下移动,多个圆台块(61)向下移动驱动多个第一滑块(63)向第一管桩(21)外移动,此时多个第一滑块(63)分别处于多个推环(32)的上方; e.拆下手轮(53),向桩孔(1)内填充碎石,然后在碎石层的顶部浇筑混凝土防护层。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