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
专利名称: 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包括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上设有开口,开口上端设有易拉罐落料机构,所述易拉罐落料机构下方设有易拉罐复位机构,所述易拉罐复位机构输出端与输送带之间设有易拉罐转运机构;易拉罐在经过易拉罐落料机构时,倾倒的易拉罐会落下,之后经过易拉罐复位机构将易拉罐扶正,之后通过易拉罐转运机构将扶正复位的易拉罐转运到第一输送带继续输送,实现了倒罐的自动收集、复位和转运,自动化程度高,实用性好,降低了劳动强度。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山东;37
申请人: 济南联合制罐有限公司
发明人: 高培宪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8-29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1-22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807971.X
公开号: CN110482196A
代理机构: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怀秋
分类号: B65G47/256(2006.01);B;B65;B65G;B65G47
申请人地址: 250200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潘王路西、圣井北毕村北
主权项: 1.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包括第一输送带(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带(1)上设有开口(2),开口(2)上端设有易拉罐落料机构,所述易拉罐落料机构下方设有易拉罐复位机构,所述易拉罐复位机构输出端与输送带(1)之间设有易拉罐转运机构; 所述易拉罐落料机构包括第一壳体(3)和第二输送带(4),所述第一壳体(3)支撑在第一输送带(1)上,第二输送带(4)与第一壳体(3)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输送带(4)设有通孔,第一壳体(3)连接第一负压风机(5); 所述易拉罐复位机构包括振动盘(9),振动盘(9)安装在第二支撑架(16)上,所述振动盘(9)输出端设有扶正机构; 所述易拉罐转运机构包括第一转运输送带(21)、第二转运输送带(22)、提升机构(23)和第三转运输送带(24),扶正机构输出端与第一转运输送带(21)配合,所述第一转运输送带(21)上设有防倒罐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3)侧面设有支腿(6),支腿(6)上端与第一壳体(3)连接,支腿(6)下端与第一输送带(1)上两侧的侧板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3)侧面设有第一负压管道(7),第一负压管道(7)与第一负压风机(5)输入端连接,第一负压风机(5)安装在第一支撑架(8)上,所述第一壳体(3)内设有负压箱(31),第一负压管道(7)与负压箱(31)连通,负压箱(31)下端开口,负压箱(31)下端与第二输送带(4)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盘(9)上端设有拨板(11),拨板(11)后端设有挡板(1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正机构包括立槽(13)和挂钩(14),所述立槽(13)安装在振动盘(9)输出端,立槽(13)上端设有斜板(15),所述挂钩(14)位于立槽(13)上端,挂钩(14)支撑在第二支撑架(16)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16)上设有立柱(17),立柱(17)下端安装在第二支撑架(16)上,立柱(17)上端设有第一连接板(18),第一连接板(18)上设有固定轴(19),挂钩(14)安装在第二连接板(20)上,第二连接板(20)上端与固定轴(19)之间转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8)上设有气缸(32),气缸(32)缸体端与第一连接板(18)连接,气缸(32)活塞杆端设有定位头(33),定位头(33)与第二连接板(20)配合,所述第一转运输送带(21)的两侧壁上与立槽(13)出口对应的位置设有感应开关(3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倒罐机构包括第二壳体(25)和风机(26),风机(26)通过管道(27)与第二壳体(25)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壳体(25)内设有导流板(28)。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23)后端设有第二负压风机(29),第二负压风机(29)通过第二负压管道(30)与提升机构(23)内部连通,第二负压风机(29)支撑在第二支撑架(10)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易拉罐输送带倒罐自动复位转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压管道(30)呈U形,第二负压管道(30)开口端分别与提升机构(23)两侧连通。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