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汽车及其前机盖
专利名称: 一种汽车及其前机盖
摘要: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前机盖,包括机盖外板和机盖内板,所述机盖外板和机盖内板的结构相对应,所述机盖外板和机盖内板相互贴合,所述机盖外板包括:外板本体,所述外板本体为板状结构,其长度方向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宽度方向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外板弱化带,每个外板弱化带沿着所述外板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外板弱化带沿着所述外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多个外板弱化带的强度沿着自汽车的车头向车尾的排列方向逐个增大,每个外板弱化带的强度小于所述外板本体的强度。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北京;11
申请人: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克坚;廖玲;熊飞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8-27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11-15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794633.7
公开号: CN110450859A
代理机构: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璇;王一斌
分类号: B62D25/10(2006.01);B;B62;B62D;B62D25
申请人地址: 101300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时骏北街1号院4栋(科技创新功能区)
主权项: 1.一种汽车的前机盖,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盖外板(1)和机盖内板(2),所述机盖外板(1)和机盖内板(2)的结构相对应,所述机盖外板(1)和机盖内板(2)相互贴合, 所述机盖外板(1)包括: 外板本体(10),所述外板本体(10)为板状结构,其长度方向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宽度方向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 多个外板弱化带(11、12、13),每个外板弱化带(11、12、13)沿着所述外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外板弱化带(11、12、13)沿着所述外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多个外板弱化带(11、12、13)的强度沿着自汽车的车头向车尾的排列方向逐个增大,每个外板弱化带(11、12、13)的强度小于所述外板本体(10)的强度; 所述机盖内板(2)包括: 内板本体(10’),所述内板本体(10’)为板状结构,其长度方向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宽度方向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 多个内板弱化带(11’、12’、13’),每个内板弱化带(11’、12’、13’)沿着所述内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内板弱化带(11’、12’、13’)沿着所述内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多个内板弱化带(11’、12’、13’)的强度沿着自汽车的车头向车尾的排列方向逐个增大,每个内板弱化带(11’、12’、13’)的强度小于所述内板本体(10’)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本体(10)由多个外板铺层(20)层叠形成,其中一个或多个外板铺层(20)在每个外板弱化带(11、12、13)中具有外板对接缝隙(30); 所述内板本体(10’)由多个内板铺层(20’)层叠形成,其中一个或多个内板铺层(20’)在每个内板弱化带(11’、12’、13’)中具有内板对接缝隙(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盖,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外板铺层(20)在每个外板弱化带(11、12、13)中的外板对接缝隙(30)不对准; 相邻的两个内板铺层(20’)在每个内板弱化带(11’、12’、13’)中的内板对接缝隙(30’)不对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盖,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外板铺层(20)在每个外板弱化带(11、12、13)中的外板对接缝隙(30)在所述外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为50-100mm; 相邻的两个内板铺层(20’)在每个内板弱化带(11’、12’、13’)中的内板对接缝隙(30’)在所述内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为50-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最上层和最下层的外板铺层(20)不具有所述外板对接缝隙(30); 最上层和最下层的内板铺层(20’)不具有所述内板对接缝隙(3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本体(10)包括2N+1个外板铺层(20),N为自然数; 每个外板弱化带(11、12、13)中具有外板对接缝隙(30)的外板铺层(20)以第N+1个外板铺层为中心对称分布; 所述内板本体(10’)包括2N+1个内板铺层,N为自然数; 每个内板弱化带(11’、12’、13’)中具有内板对接缝隙(30’)的内板铺层(20’)以第N+1个内板铺层为中心对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弱化带(11、12、13)包括第一外板弱化带(11)、第二外板弱化带(12)、第三外板弱化带(13),第一外板弱化带(11)、第二外板弱化带(12)、第三外板弱化带(13)沿着自汽车的车头向车尾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外板弱化带(11)的强度最小,所述第三外板弱化带(13)的强度最大; 所述外板本体(10)包括相互层叠的第一外板铺层(21)、第二外板铺层(22)、第三外板铺层(23)、第四外板铺层(24)、第五外板铺层(25), 所述第二外板铺层(22)、第三外板铺层(23)、第四外板铺层(24)在所述第一外板弱化带(11)内均具有外板对接缝隙(30);所述第二外板铺层(22)、第四外板铺层(24)在所述第二外板弱化带(12)内具有外板对接缝隙(30);所述第三外板铺层(23)在所述第三外板弱化带(13)内具有外板对接缝隙(30); 所述内板弱化带(11’、12’、13’)包括第一内板弱化带(11’)、第二内板弱化带(12’)、第三内板弱化带(13’),第一内板弱化带(11’)、第二内板弱化带(12’)、第三内板弱化带(13’)沿着自汽车的车头向车尾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内板弱化带(11’)的强度最小,所述第三内板弱化带(13’)的强度最大; 所述内板本体(10’)包括相互层叠的第一内板铺层(21’)、第二内板铺层(22’)、第三内板铺层(23’)、第四内板铺层(24’)、第五内板铺层(25’), 所述第二内板铺层(22’)、第三内板铺层(23’)、第四内板铺层(24’)在所述第一内板弱化带(11’)内均具有内板对接缝隙(30’);所述第二内板铺层(22’)、第四内板铺层(24’)在所述第二内板弱化带(12’)内具有内板对接缝隙(30’);所述第三内板铺层(23’)在所述第三内板弱化带(13’)内具有内板对接缝隙(30’)。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本体(10)由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和/或玻璃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模压成型, 相邻的两个外板铺层(20)的铺设角度相差45°; 所述内板本体(10’)由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和/或玻璃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模压成型, 相邻的两个内板铺层(20’)的铺设角度相差45°。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前机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对接缝隙(30)和内板对接缝隙(30’)的宽度为2-5mm。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前机盖。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