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交通供需关系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导致的交通拥挤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在此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城市交通拥挤收费,该措施既能通过“收费”这一价格杠杆从时间和空间上引导和调节交通需求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又能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筹集一定的资金。然而,交通拥挤收费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问题,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它存在着敏感性,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经济、政策、出行者心理的综合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去正确认识交通拥挤收费、制定拥挤收费策略和分析拥挤收费影响就显得尤其必要。本文就这些问题对城市交通拥挤收费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希望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过程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首先对城市道路上交通拥挤的成因、分类、动态机理和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并对常用的三种缓解交通拥挤的对策(网络扩容、交通管制、需求管理)进行比较,得出需求管理中拥挤收费措施的优势所在。接着,本文将交通拥挤收费分为静态收费和动态收费两类分别阐述了它们的基本原理。
然而,仅凭现有的理论框架无法解决真正实施城市交通拥挤收费时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按照“对谁收费——如何收费——收多少费”的思路对城市交通拥挤收费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包括运用时空消耗理论确定混合交通流中交通拥挤收费的对象;比较各类收费方式(高峰时段固定收费和延长时段阶梯收费、瓶颈道路收费和限制区域收费、人工收费和全自动收费)的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将固定需求、用户平衡推广为弹性需求、随机用户平衡,建立了更符合出行者行为实际的双层次优定价模型,并给出模型的遗传算法。
最后,本文重点研究了拥挤收费对交通结构的调整作用和对交通流量的空间转移作用。研究交通结构的调整作用时,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拥有私人小汽车的出行者中长距离出行方式竞争模型,有效说明拥有私人小汽车的出行者做中长距离出行、选择出行方式时私人小汽车方式与公交方式竞争的现状和实施拥挤收费以后的未来发展态势。研究交通流量的空间转移作用时,主要从交通分配的角度出发,说明拥挤收费增加了部分路段的阻抗值,流量分配结果必然也随之发生变化,并以上海市中心区实施拥挤收费为实例,计算了不同费率下收费区域内外交通流量的变化和相应的拥挤度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