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速度锁定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速度锁定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属于桥梁抗震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中LU系统的活塞杆右侧伸入SC系统内套管的空腔中,LU系统中的缸筒左侧与SC系统承压管及内套管焊接;后将组合后的LU与SC系统插入BRB系统中套管中,LU系统中的缸筒左端与BRB系统中套管及耗能内芯左端相连,SC系统右端与BRB系统中套管右端相连,组合后的整体系统,BRB系统外套管及LU系统中的活塞杆左端与桥梁结构相连,右侧SC系统内套管、BRB系统耗能内芯与桥梁结构相连。本发明速度锁定装置会提高减震率;附加支撑的存在也能有效减小墩顶最大位移及残余位移,控制最大位移满足规范要求,并有效发挥复位功能,保证复位率均大于85%,可以保证桥梁主体结构的安全。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黑龙江;23 |
申请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发明人: |
刘立鹏;张杨怡;黎子荣;李佳奇;刘羽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9-2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2-27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935865.X |
公开号: |
CN110616629A |
代理机构: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媛 |
分类号: |
E01D19/00(2006.01);E;E01;E01D;E01D19 |
申请人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
主权项: |
1.一种速度锁定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速度锁定系统、自复位系统和防屈曲支撑系统;其中,速度锁定系统的一侧伸入自复位系统中,速度锁定系统与自复位系统通过焊接相连;将组合后的速度锁定系统与自复位系统插入防屈曲支撑系统中,速度锁定系统左侧与防屈曲支撑系统左侧相连,自复位系统右侧与防屈曲支撑系统右侧相连;组合后的整体系统中,防屈曲支撑系统及速度锁定系统左侧与桥梁结构相连,右侧自复位系统、防屈曲支撑系统与桥梁结构相连; 所述防屈曲支撑系统由外套管(1)和防屈曲支撑系统中套管(2)构成,防屈曲支撑系统中套管(2)插入外套管(1)内,防屈曲支撑系统中套管(2)的一侧相对于外套管(1)内凹,另一侧相对于外套管(1)外凸,将防屈曲支撑系统中套管(2)相对于外套管(1)内凹一侧作为左侧,外凸一侧作为右侧,外套管(1)左侧与左连接板相连,防屈曲支撑系统中套管(2)和外套管(1)之间的空隙部分安装有耗能内芯(3),耗能内芯(3)右侧与右连接板相连; 所述自复位系统由自复位系统中套管(11)、组合碟簧(4)、碟簧挡板(5)和内套管(6)构成;内套管(6)设置在自复位系统中套管(11)内,内套管(6)外侧和自复位系统中套管(11)内侧分别焊接有碟簧挡板(5),自复位系统中套管(11)内侧的上下碟簧挡板(5)与内套管(6)外侧上的碟簧挡板(5)对齐但不接触,组合碟簧(4)填充在碟簧挡板(5)之间,由碟簧挡板(5)直接驱动组合碟簧(4)伸缩,将内套管(6)外凸一侧作为左侧,组合碟簧(4)一侧作为右侧,内套管(6)右侧焊接在右连接板上; 所述速度锁定系统主要由活塞板(7)、活塞杆(8)和缸筒(10)构成;所述活塞板(7)上开有阻尼孔(9),活塞板(7)与活塞杆(8)相连,活塞板(7)与活塞杆(8)设置在缸筒(10)内,通过活塞杆(8)运动带动活塞板(7)在缸筒(10)中移动,将缸筒(10)与自复位系统相连的一侧作为右侧,另一侧作为左侧,活塞杆(8)左侧与左连接板相连; 防屈曲支撑系统的防屈曲支撑系统中套管(2)左侧与速度锁定系统的缸筒(10)相连,耗能内芯(3)左侧与速度锁定系统的缸筒(10)左侧相连,自复位系统的自复位系统中套管(11)与速度锁定系统的缸筒(10)焊接,速度锁定系统的活塞杆(8)右侧伸入自复位系统的内套管(6)的空腔中,速度锁定系统的缸筒(10)右侧与防屈曲支撑系统耗能内芯(3)及防屈曲支撑系中套管(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速度锁定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1)和防屈曲支撑系中套管(2)均为方形套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速度锁定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碟簧(4)的组合方式为每组两片碟簧并联叠合,共十四组串联对合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速度锁定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屈曲支撑系中套管(2)和外套管(1)为耗能内芯(3)提供侧向约束,防止耗能内芯(3)屈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速度锁定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系统中套管(11)和内套管(6)与组合碟簧(4)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速度锁定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系统的内套管(6)的外侧设置有承压管(12),承压管(12)位于内套管(6)和组合碟簧(4)之间。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