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群桩基础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群桩基础,通过在所述管桩的管壁上沿着管壁的纵向设有一排第一通孔,相邻的第一通孔之间的管壁上设有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所在的直线位于管桩的两侧,且所述第二通孔至相邻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可以在管桩的两侧形成将管桩内腔与桩外土体相导通的通道,可以使得沉桩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自由流入管桩的管腔内,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或是减小群桩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将有效减小沉桩挤土效应,降低沉桩事故的发生,能够解决传统管桩的弊端。 |
专利类型: |
实用新型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上海;31 |
申请人: |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柳俊;雷金波;张振礼;佘清雅;万梦华;赵正元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07-1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4-26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21144042.2 |
公开号: |
CN208792355U |
分类号: |
E02D27/14(2006.01);E;E02;E02D;E02D27 |
申请人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福山路33号5楼D座 |
主权项: |
1.一种群桩基础,设置于土体内用于加固土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台以及设置于承台下方的若干管桩,所述管桩的管壁上沿着管壁的纵向设有一排第一通孔,相邻的第一通孔之间的管壁上设有一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所在的直线位于管桩的两侧,且所述第二通孔至相邻两个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形状和大小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管桩的顶部与承台固定连接,四个管桩的顶部分布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所述承台为正方形,所述四个管桩的顶部所在的正方形与承台所在的正方形的四条边对应平行,且所述四个管桩的顶部所在的正方形与承台所在的正方形的中心连线垂直于承台的上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为管桩的桩长的1/N,N为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数量之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为圆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孔径为管桩的桩径的1/15~2/1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桩的壁厚为桩径的1/10~1/1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的桩径为管桩的桩长的1/14~1/1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相邻管桩的间距为桩径的5~10倍。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所述第二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分别形成管桩的水平向对穿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群桩基础,其特征在于,在管桩上设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对称设置于管桩的两侧,形成管桩的水平向对穿孔,所述第三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与第一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三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至第一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以及第二通孔对应的水平向对穿孔的中心线距离相等。 |
所属类别: |
实用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