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利用冲击弹性波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的方法 |
摘要: |
一种利用冲击弹性波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的方法。冬期施工的混凝土因低温受冻而难以正确掌握其力学性能,导致施工质量控制难以保证,现有评价方法大多需要对混凝土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从而对混凝土工程造成影响。本发明先建立弹性波纵波波速与成熟度关系曲线,在混凝土工程中预埋温度传感器,当混凝土工程中的混凝土养护至测试龄期时同时进行受冻损伤程度检测和成熟度计算,通过受冻损伤程度检测获取实际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根据温度测试仪提供温度数据计算混凝土工程在测试龄期内对应的成熟度,将计算得的成熟度比对混凝土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与成熟度关系曲线,获取该成熟度值对应的纵波波速,比较两种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再进行评价。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黑龙江;23 |
申请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发明人: |
杨英姿;赵祺;桑源;高金麟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2-30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5-07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1648841.8 |
公开号: |
CN109725055A |
代理机构: |
深圳汇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迟芳 |
分类号: |
G01N29/04(2006.01);G;G01;G01N;G01N29 |
申请人地址: |
15000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73号 |
主权项: |
1.一种利用冲击弹性波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与成熟度关系曲线,确定待评价混凝土工程,在混凝土工程中预埋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数据采集,当混凝土工程中的混凝土养护至测试龄期时同时进行受冻损伤程度检测和成熟度计算,通过受冻损伤程度检测获取实际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根据温度测试仪提供温度数据计算混凝土工程在测试龄期内对应的成熟度,将计算得出的成熟度比对混凝土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与成熟度关系曲线,获取该成熟度值对应的标养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比较标养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和实际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冲击弹性波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凝土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与成熟度关系曲线的建立过程为: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对和混凝土工程配合比一致的多个混凝土试块进行养护,当达到测试龄期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进行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测试,在每个混凝土试块上确定多个测点,获取不同养护龄期下的混凝土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的代表值,根据温度和龄期计算成熟度,建立混凝土冲击弹性波与成熟度关系曲线,计算成熟度的公式如下: M=∑(T+15)×△t 公式中,M为成熟度,T为在时间段△t内混凝土试块的平均温度,将混凝土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的代表值和计算得到成熟度值放入直角坐标系中,建立混凝土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与成熟度关系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冲击弹性波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为建立标养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与成熟度关系曲线而进行的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测试中,每个成熟度测点个数的取值范围为5~15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冲击弹性波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混凝土工程中的混凝土养护至测试龄期时进行受冻损伤程度检测过程为:在混凝土表面由激振装置冲击产生冲击弹性波,冲击弹性波纵波在混凝土试块内传递后到达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将获取的振动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数据处理即可完成纵波波速的检测,对比冲击弹性波纵波的波速变化,从而完成无损评价混凝土的受冻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利用冲击弹性波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激振装置在混凝土工程表面上进行敲击,从而产生冲击弹性波,激振装置的敲击测点个数的取值范围为5~15个。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利用冲击弹性波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温度的发展计算混凝土工程在测试龄期内对应的成熟度为现场混凝土工程的成熟度,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与成熟度关系曲线上找出混凝土工程成熟度值,该成熟度对应的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为标养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比较标养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和实际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标养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和实际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之间差值越大,表示混凝土工程的受冻程度越高,标养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和实际冲击弹性波纵波波速之间差值越小,表示混凝土工程的受冻程度越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冲击弹性波评价混凝土早期受冻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温度传感器配合设置有温度记录仪,温度传感器与温度记录仪相连接。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