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
专利名称: 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属于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领域,通过将伸出轨道梁端面的连接接头设置为长、短交错的形式,且在以后浇带对应连接其的轨道梁的端面上设置长、短交错的连接接头,使得第一轨道梁端面上的长接头对应第二轨道梁端面上的短接头,第一轨道梁端面上的短接头对应第二轨道梁端面上的长接头,实现连接套筒的交错设置,完成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过程。本发明的后浇带结构,其结构简单,施工简便,能有效实现跨座式单轨简支轨道梁到连续轨道梁的转换,保证跨座式单轨连续轨道梁的受力稳定性和线形精度,提升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湖北;42
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靖;彭华春;瞿国钊;耿杰;马明;林骋;康小英;陈名欢;崔旸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2-2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5-10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143390.0
公开号: CN109736146A
代理机构: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李佑宏
分类号: E01B25/10(2006.01);E;E01;E01B;E01B25
申请人地址: 430063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杨园和平大道745号
主权项: 1.一种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设置于分别以简支形式架设的第一轨道梁和第二轨道梁之间,以用于将两简支轨道梁连接为沿纵向的连续轨道梁,其特征在于, 该后浇带结构可通过在端部对正的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之间现浇普通混凝土得到,其两端面分别紧贴两轨道梁的端面,顶面和两侧面分别平齐于两侧轨道梁的顶面和两侧面; 所述第一轨道梁的一侧端面正对所述第二轨道梁的端面,并在该端面上沿纵向设置有多个突出于端面的连接钢筋,形成连接接头,所述连接接头分设于所述第一轨道梁端面的两侧、顶部和底部,其包括第一短接头和长度大于该第一短接头的第一长接头,所述第一短接头和所述第一长接头在所述第一轨道梁的两侧沿竖向交替设置,且设于所述第一轨道梁上部的连接接头密度大于设于其下部的连接接头密度; 所述第二轨道梁正对所述第一轨道梁的端面上分别对应所述第一短接头和所述第一长接头设置有第二长接头和第二短接头,并使得两轨道梁以端面对正后,所述第一短接头可与对应的第二长接头同轴对正,所述第一长接头可与对应的第二短接头同轴对正,且所述第一短接头可与所述第二长接头以第一连接套筒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长接头可与所述第二短接头以第二连接套筒对应连接,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在纵向上的间距大于连接区段的长度,继而两轨道梁端面上对应连接的连接接头包覆在所述后浇带结构中,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轨道梁和所述第二轨道梁的连接,完成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其中,位于所述第一轨道梁上部的所述第一短接头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长接头并筋设置,并形成接头单元,所述第一轨道梁的上部两侧分别沿竖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接头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轨道梁下部的所述第一短接头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长接头沿竖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轨道梁的顶部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接头单元,和/或所述第一轨道梁的底部沿横向交替间隔设置有若干所述第一短接头和若干所述第一长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轨道梁上部两侧的所述接头单元沿竖向等间距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壁厚等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壁厚,且所述接头单元中两接头的竖向间距等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壁厚。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分别为机械套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分别为加锁母型直螺纹套筒或者锥套钢筋接头。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其中,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在竖向上平齐设置,和/或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在竖向上平齐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简支变连续的后浇带结构,其中,所述后浇带结构为非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