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坡面为阶梯状,坡面由上到下依次为上坡面、过渡坡面、下坡面,所述上坡面、下坡面均为斜面,过渡坡面为连接上坡面和下坡面的水平面,所述上坡面、下坡面上均设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若干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且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纵横设置成网格状,第一挡板位于第二挡板的下方,且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坡面、下坡面水平开设有若干沟槽,每个所述沟槽内均埋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之间形成的网格内均铺设有碎石层。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并且可回收利用,固坡效果好,节约成本。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浙江;33 |
申请人: |
金华市恒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崔守臣;林万青;张振宇;陈智和;金远征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2-27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5-10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1607424.9 |
公开号: |
CN109736264A |
分类号: |
E02B3/12(2006.01);E;E02;E02B;E02B3 |
申请人地址: |
321000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李渔东路2500号广润翰城4幢112室 |
主权项: |
1.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1)的坡面为阶梯状,坡面由上到下依次为上坡面(2)、过渡坡面(4)、下坡面(3),所述上坡面(2)、下坡面(3)均为斜面,过渡坡面(4)为连接上坡面(2)和下坡面(3)的水平面; 所述上坡面(2)、下坡面(3)上均设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若干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且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纵横设置成网格状,第一挡板(11)位于第二挡板(12)的下方,且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之间可拆卸连接; 所述上坡面(2)、下坡面(3)水平开设有若干沟槽(15),每个所述沟槽(15)内均埋设有第一挡板(11),所述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之间形成的网格内均铺设有碎石层(13); 所述过渡坡面(4)的基面设有一层砌浆石块层,过渡坡面(4)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水槽(8),且水槽(8)的槽口处铺设有路面,路面由若干压板(6)拼接而成,且压板(6)上分布有落水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11)埋设在沟槽(15)内,且第一挡板(11)的上表面均布有连接块(10),所述连接块(10)为螺柱状,所述第二挡板(12)上分布有通孔,连接块(10)的顶端穿过对应第二挡板(12)上的通孔、并连接有压紧件(16),压紧件(16)为内壁设有螺纹的圆环,且压紧件(16)与连接块(10)螺旋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8)的纵截面为等腰梯形,且水槽(8)的内壁设有混凝土层(9),水槽(8)的相对两内壁顶端均沿长度方向凸起有搭板(7),所述压板(6)的两端压设在搭板(7)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11)的底面分布有地桩(14),地桩(14)上分布有倒刺,地桩(14)用于插入土壤固定第一挡板(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13)可采用鹅卵石铺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均为耐腐蚀的PVC板,且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的表面均涂有防腐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11)完全埋入沟槽(15)内,且第二挡板(12)的底面与坡面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12)的底面分布有矩形凸起,且矩形凸起与第二挡板(12)之间夹角小于九十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坡面(2)、下坡面(3)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同,且上坡面(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四十五度,下坡面(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三十度。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