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
专利名称: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通过在减震板的上端固定安装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上端通过螺栓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凹槽,施加压力至壳体,壳体带动第二支撑板转动,第二支撑板抵在第三限位板的顶端,第二支撑板推动第三限位板向第一安装块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二支撑板能够带动凹槽在第三限位板的顶端移动,且当凹槽转动到第三限位板的顶端时,第三限位板因限位弹簧的弹性变形力,对凹槽产生推力,进而使得第三限位板能够被限制在一定角度,进而使得壳体在转动后能够被固定在一定角度,且壳体的转动通过人力即可实现,不需要提供动力驱动,操作方便且减少了充电桩的制造成本。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浙江;33
申请人: 叶萌
发明人: 叶萌;胡传红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3-21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5-10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218124.X
公开号: CN109733235A
代理机构: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胡剑辉
分类号: B60L53/31(2019.01);B;B60;B60L;B60L53
申请人地址: 317099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古城街道台招路9号鼎新新能源有限公司
主权项: 1.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安装板(2)、显示屏(3)、输出接线口(4)、散热风扇(5)、散热孔(6)、安装底座(7)、机架(8)、挡板(9)、压块(10)、弹性柱体(11)、第二安装块(12)、弹簧(13)、隔板(14)和理线环(15),壳体(1)的上端嵌入式安装有第一安装板(2),第一安装板(2)内嵌入式安装有显示屏(3),显示屏(3)的底端通过螺纹孔固定安装有输出接线口(4),壳体(1)的下表面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安装底座(7),安装底座(7)包括第一支撑板(71)、安装扣(72)、支撑轴(73)、第一滚动轴承(74)、齿轮(75)、档环(76)、支撑圆盘(77)、安装槽(78)和第二支撑板(79),第一支撑板(71)内垂直设置有支撑轴(73),支撑轴(73)的底端通过螺栓与第一支撑板(71)固定连接,且支撑轴(73)的顶端通过螺栓与支撑圆盘(77)固定连接,支撑轴(73)的上端和下端均紧配合安装有第一滚动轴承(74),第一滚动轴承(74)内活动安装有转轴,且转轴的上端通过键转动连接有齿轮(75),且转轴的顶端贯穿支撑轴(73)向上延伸,齿轮(75)紧配合安装在位于上端的滚动轴承内圈上,且齿轮(75)的顶端设置有档环(76),档环(76)的顶端设置有套筒(94),套筒(94)的底端与支撑轴(73)紧配合连接,套筒(94)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减震板(90); 支撑圆盘(77)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安装槽(78),若干安装槽(78)内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第一安装块(80),第一安装块(80)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板(81)、移动块(82)、第二限位板(83)、定位块(84)、限位槽(85)、限位柱(86)、第三限位板(87)、支撑杆(88)和第二滚动轴承(89),第一安装块(80)的上端通过螺栓与第一限位板(81)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板(81)通过螺栓与支撑圆盘(77)固定连接,且第一限位板(81)的两端通过螺栓对称安装有移动块(82),第一限位板(81)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84),两个移动块(82)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板(83),第二限位板(83)的一端设置有与定位块(84)的直径相适配的半圆弧,且第二限位板(83)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槽(85),限位槽(85)内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限位柱(86),限位柱(86)的一端贯穿第二限位板(83)向外延伸,且限位柱(86)的一端通过螺纹孔固定安装有第三限位板(87),且第三限位板(87)的一端通过螺纹孔固定安装有支撑杆(88),支撑杆(88)的顶端和底端均通过紧配合安装有第二滚动轴承(89); 减震板(90)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板(79),第二支撑板(79)的上端通过螺栓与壳体(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79)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凹槽,壳体(1)内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机架(8),机架(8)的底端安装有蓄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扇(5),且壳体(1)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散热孔(6),散热孔(6)位于散热风扇(5)的相对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71)为内部中空的圆柱状结构,且第一支撑板(71)的底端等间距焊接固定有若干安装扣(72),若干安装扣(72)内安装有定位螺栓,定位螺栓将第一支撑板(71)固定在地面或者工作平台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81)为一端设置有半圆弧的板状结构,定位块(84)为圆盘状结构,且定位块(84)的直径与第一限位板(81)的半圆弧直径相适配,定位块(84)内通过螺纹孔固定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底端通过螺纹孔与支撑圆盘(77)固定连接,第三限位板(87)为U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86)上设置有限位弹簧(91),限位弹簧(91)的一端与第二限位板(83)焊接固定,且限位弹簧(91)的另一端与第三限位板(87)焊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板(90)为中间设置有圆孔的圆盘转结构,且减震板(90)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缓冲槽(95),若干缓冲槽(95)内水平设置有缓冲柱(92),缓冲柱(92)的两端均通过螺纹孔与缓冲槽(95)固定连接,缓冲柱(92)上安装有压缩弹簧(93),压缩弹簧(93)的两端均与缓冲槽(95)焊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8)的上端的等间距设置有若干隔板(14),隔板(14)的两端均通过螺栓与机架(8)固定连接,隔板(14)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理线环(15),若干理线环(15)均通过螺栓与隔板(14)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与机架(8)支架之间设置有若干弹性柱体(11),若干弹性柱体(11)的一端均通过螺纹孔与壳体(1)固定连接,且若干弹性柱体(11)的另一端均通过螺纹孔与第二安装块(12)固定连接,弹性柱体(11)上安装有弹簧(13),弹簧(13)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和机架(8)焊接固定,第二安装块(12)的一端与压块(10)焊接固定,压块(10)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挡板(9),挡板(9)通过螺栓与机架(8)的一端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该充电桩使用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第一步,在机架(8)的底端安装蓄电池,且机架(8)的上端的等间距设有若干隔板(14),使得隔板(14)的两端均通过螺栓与机架(8)固定连接,隔板(14)上等间距设置若干理线环(15),若干理线环(15)均通过螺栓与隔板(14)固定连接,使得若干理线环(15)对机架(8)内的导线进行固定; 第二步,在壳体(1)的上端嵌入安装第一安装板(2),第一安装板(2)内嵌入安装显示屏(3),显示屏(3)的底端通过螺纹孔固定安装输出接线口(4),在壳体(1)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散热风扇(5),且壳体(1)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散热孔(6),使得散热孔(6)位于散热风扇(5)的相对一侧; 第三步,支撑轴(73)的底端通过螺栓与第一支撑板(71)固定连接,且支撑轴(73)的顶端通过螺栓与支撑圆盘(77)固定连接,支撑轴(73)的上端和下端均紧配合安装第一滚动轴承(74),第一滚动轴承(74)内活动安装转轴,且转轴的上端通过键转动连接齿轮(75),使得齿轮(75)紧配合安装在位于上端的滚动轴承内圈上,在齿轮(75)的顶端设置档环(76),档环(76)的顶端设置套筒(94),套筒(94)的底端与支撑轴(73)紧配合连接,套筒(94)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减震板(90); 第四步,在若干安装槽(78)内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第一安装块(80),在第一安装块(80)的上端通过螺栓与第一限位板(81)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板(81)通过螺栓与支撑圆盘(77)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板(81)的两端通过螺栓对称安装移动块(82),第一限位板(81)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84),定位块(84)内通过螺纹孔固定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底端通过螺纹孔与支撑圆盘(77)固定连接,两个移动块(82)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板(83); 第五步,将限位槽(85)内通过螺栓固定安装限位柱(86),使得限位柱(86)的一端贯穿第二限位板(83)向外延伸,且限位柱(86)的一端通过螺纹孔固定安装第三限位板(87),且第三限位板(87)的一端通过螺纹孔固定安装支撑杆(88),支撑杆(88)的顶端和底端均通过紧配合安装第二滚动轴承(89); 第六步,将缓冲柱(92)的两端均通过螺纹孔与缓冲槽(95)固定连接,缓冲柱(92)上安装压缩弹簧(93),使得压缩弹簧(93)的两端均与缓冲槽(95)焊接固定,减震板(90)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第二支撑板(79),第二支撑板(79)的上端通过螺栓与壳体(1)固定连接; 第七步,当需要调整输出接口线(4)的位置时,施加压力至壳体(1),壳体(1)带动第二支撑板(79)转动,第二支撑板(79)推动第三限位板(87)向第一安装块(80)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二支撑板(79)带动凹槽在第三限位板(87)的顶端移动,且当凹槽转动到第三限位板(87)的顶端时,第三限位板(87)因限位弹簧(91)的弹性变形力,对凹槽产生推力,进而使得第三限位板(87)能够被限制在第三限位板(87),进而使得壳体(1)在转动后能够被固定在第三限位板(87)顶端。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