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城市自行车出行需求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题名: 城市自行车出行需求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关键词: 自行车;交通需求;离散选择模型;协同进化;市场细分;城市交通
摘要: 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我国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的双重压力,很多城市暴露出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空气污染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优化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出路之一。
   自行车交通作为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距离出行中具有灵活快捷的特点,且其无污染、无能耗、占用道路资源少等优势也非常明显。然而,近十多年来,自行车交通方式分担率下降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个体机动化交通方式分担率增长迅速。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对自行车交通需求进行研究:了解它在我国城市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剖析诸因素对出行者选择自行车的作用机理、分析出行者自行车使用意向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有利于预测自行车交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制定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以引导出行者合理使用自行车出行。
   论文依托国家973课题“城市交通需求生成机理与瓶颈识别”(2006CB705501)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系统耦合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理论研究”(50738001),系统研究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需求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可概括为三个层次和五个方面。三个层次:以对自行车出行需求特性分析作为第一层次;以从宏观集计层面对自行车交通方式分担率的研究作为第二层次;以从微观非集计层面对自行车方式选择的个体因素、自行车使用与活动模式的交互作用以及自行车使用意向的主观态度建模作为第三层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一方面对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历程进行解读,将自行车交通发展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详细分析不同阶段自行车拥有水平、方式分担、地位作用的变化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环境特征;另一方面对自行车使用者的个体特征、出行特征及活动-出行链特征进行分析。
   其次,对自行车交通方式分担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三类,定性分析各因素对自行车交通方式分担的影响。建立自行车交通方式分担预测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提出先研究经济对交通发展的推动作用,再分析机动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然后分析机动化与非机动化的互动机理,最后研究自行车交通方式分担直接影响因素的分析流程。运用苏州、沈阳、福州等21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数据和交通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定性与定量分析宏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典型城市为例预测不同规模城市的自行车交通发展趋势。
   第三,基于效用最大化假设,建立离散选择模型研究出行者选择自行车的个体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社会经济属性和家庭特征、出行距离特征、自行车方式服务水平的感知收益等。针对如社会经济地位和感知收益具有抽象性或隐藏性之特点,引入潜变量的概念,以南京市为例,组织专项调查获取数据,设计含潜变量的logit模型的计算流程,对含潜变量的模型和不含潜变量的模型分别进行参数估计,对模型估计结果进行解释,并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
   第四,基于活动.出行链分析方法,研究出行者自行车使用与一日活动模式的交互作用机制。引入协同进化思想,建立协同进化logit模型,针对研究需要改进模型,并给出相应的模型计算流程;研究活动模式与自行车使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协同进化过程描述活动模式与自行车使用决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以蚌埠市为例,对模型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自行车使用与活动模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活动,出行者的决策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最后,提出基于主观态度的自行车出行市场细分方法。以此方法为基础,研究出行者的自行车使用意向。设计“结构方程模型(SEM)+K-Means聚类分析”的市场细分流程,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结构方程模型测量出行者的自行车使用意向和情感偏好,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模型估计寻找对自行车使用意向具有显著影响的情感偏好;以自行车使用意向及高相关性情感偏好作为市场细分变量,利用K-Means法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研究需要,设计并组织专项调查获取数据,通过实证阐述本方法的应用。结果表明相同的情感偏好可导致不同的自行车使用意向,而相同的自行车使用意向可由不同的情感偏好组合引起。论文还对比了自行车出行者和非自行车出行者的情感偏好及自行车使用意向的差异并剖析了潜在方式转移者的特征。
作者: 杨晨
专业: 交通运输工程
导师: 王炜;陆建
授予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东南大学
学位年度: 2011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