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包括铁架平台、沟‑坡系统、支撑系统,所述铁架平台焊接沟‑坡系统,一端以转轴固定,所述沟‑坡系统包括沟道铁板、坡面铁板,坡面铁板焊接于沟道铁板两侧,所述支撑系统包括支撑系统Ⅰ、支撑系统Ⅱ,所述支撑系统Ⅰ包括紧固系统和升降系统Ⅰ,紧固系统焊接于坡面铁板两端,升降系统Ⅰ与承载沟‑坡系统的铁架平台相连,所述支撑系统Ⅱ一端固定于转轴,包括升降系统Ⅱ(气泵和支撑柱)和转轴,气泵与支撑柱连接。具有应用范围广、调坡范围大、可同时调节沟道和坡面倾斜度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生产实用价值及推广应用前景。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北京;11 |
申请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发明人: |
张会兰;郝佳欣;孟铖铖;黎铭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1-17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5-2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043869.7 |
公开号: |
CN109778770A |
代理机构: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分类号: |
E02B1/02(2006.01);E;E02;E02B;E02B1 |
申请人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
主权项: |
1.一种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沟-坡系统、支撑系统、铁架平台(1),所述沟-坡系统包括沟道铁板(2)、坡面铁板(3),坡面铁板(3)有两块,分别连接于沟道铁板(2)的两侧构成沟-坡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支撑系统Ⅰ、支撑系统Ⅱ,所述铁架平台(1)上焊接沟-坡系统,一端以转轴(4)固定,所述支撑系统Ⅰ包括升降螺栓(5)、支撑臂(6)、手动转轴(7)、固定轴(8)和对称的紧固螺丝a(9)、紧固螺丝b(10),分别置于所述铁架平台(1)底部,与承载沟-坡系统的铁架平台(1)相连,所述支撑系统Ⅱ包括转轴(4)、气泵(11)和支撑柱(12),与所述铁架平台(1)无转轴固定的一端相连,能够同时调节沟道铁板(2)和坡面铁板(3)的倾斜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架平台(1)均为矩形铁框焊接而成,以沟道铁板(2)为轴左右对称,承载沟-坡系统,形成稳定结构,由升降系统Ⅰ自由调节坡面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沟-坡系统由沟道铁板(2)和坡面铁板(3)组成,通过调节支撑系统Ⅰ中升降系统Ⅰ的手动转轴(7)调节支撑臂(6)与紧固螺丝a(9)的夹角调节坡面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Ⅰ包括升降系统Ⅰ和加固系统,升降系统Ⅰ焊接在铁架平台(1)内部,调节坡面角度,加固系统焊接在铁架平台(1)两端,稳固坡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系统Ⅰ包括升降螺栓(5)、对称的支撑臂(6)、手动转轴(7)和固定轴(8),支撑臂(6)一端为螺母,与升降螺栓(5)相连,另一端与铁架平台(1)通过固定轴(8)相连,手动转轴(7)与升降螺栓(5)相连,调节两对称坡面铁板(3),升降螺栓(5)起主要支撑作用,通过加固系统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系统包括两组紧固螺丝a(9)、紧固螺丝b(10),固定于坡面铁板(3)下的铁架平台(1)两端,随坡面铁板(3)的升降转动,通过手动转轴(7)与支撑系统Ⅱ协同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Ⅱ包括升降系统Ⅱ和转轴(4),升降系统Ⅱ调节沟道的倾斜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系统Ⅱ包括气泵(11)、支撑柱(12),气泵(11)位于坡面铁板(3)与铁架平台(1)无转轴(4)连接的一端右侧,与支撑柱(12)位于同侧且相连,通过调节支撑柱(12)的升降调节沟道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铁板(3)为两块规格一致的铁板,长300cm,宽100cm,厚度5mm左右,焊接在铁架平台(1)上,与沟道铁板(2)组成沟-坡系统,随上层铁架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两端随时被紧固螺丝a(9)、紧固螺丝b(10)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沟-坡双坡度变调性的山洪模拟水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沟道铁板(2)规格为长300cm,宽20cm,厚度5mm左右,焊接在铁架平台(1)上,与支撑柱(12)相接,通过升降系统Ⅱ的气泵(11)调节倾斜角度。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