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及其施工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灌注桩包括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竖向主筋及张拉锚具,竖向主筋包括竖直钢筋和预应力筋,竖直钢筋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张拉锚具内,下端固定于所述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内;所述预应力筋为U形,底部限位于所述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内,两端从所述张拉锚具内穿出,每根所述预应力筋关于所述灌注桩的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预应力筋包括钢绞线和包覆于所述钢绞线外侧的护套。本发明中,由预应力筋替代一部分普通的竖直钢筋作为灌注桩的竖向主筋,预应力筋通过下端的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以及上端的张拉锚具,进行下端锚固及上端张拉,基坑工程结束后,抽拉其一端,实现钢绞线的快速回收。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上海;31 |
申请人: |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张竹庭;张洁龙;林巧;周婉;钟铮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2-0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5-21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1477430.7 |
公开号: |
CN109778841A |
分类号: |
E02D5/34(2006.01);E;E02;E02D;E02D5 |
申请人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山路33号 |
主权项: |
1.一种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其特征在于:包括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竖向主筋以及张拉锚具,其中,所述竖向主筋包括竖直钢筋和预应力筋,所述竖直钢筋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张拉锚具内,下端固定于所述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内;所述预应力筋为U形,底部限位于所述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内,两端从所述张拉锚具内穿出,每根所述预应力筋关于所述灌注桩的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预应力筋包括钢绞线和包覆于所述钢绞线外侧的护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选用柔性塑料,且截面为波纹空心管状,所述钢绞线和所述护套之间涂覆有防腐润滑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的直径为9.53mm~17.8mm;所述护套的内径比所述钢绞线的直径大3mm~6mm,所述护套的壁厚为1.5~3.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包括上部环板、中部环板以及底部的弧形绕行板,所述上部环板和中部环板上设有若干供所述竖向主筋穿过的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在所述上部环板和中部环板上均匀、对称分布;所述预应力筋的U形底部与所述弧形绕行板贴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环板与所述中部环板之间由中空的圆柱形环架相连,所述环架和所述弧形绕行板上与所述预应力筋对应的位置处均设有限位导向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绕行板上设有若干通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锚具包括锚环、螺旋筋以及缩口垫环,所述缩口垫环上设有若干供所述竖向主筋穿过的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在所述缩口垫环上均匀、对称分布;所述螺旋筋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缩口垫环上,呈螺旋式向上,所述螺旋筋的上端不高于所述锚环的底部;所述锚环内设有夹片,所述预应力筋穿过所述夹片并从所述锚环内穿出。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基坑围护的可回收式预应力筋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S10:钢筋笼绑扎:所述竖直钢筋的下端穿过所述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上端穿过所述张拉锚具;所述预应力筋从所述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中穿过并绕行,两端均从所述张拉锚具内穿出; S20:钢筋笼吊装; S30:预应力筋张拉:灌注桩桩体及压顶梁浇筑养护完成后,在所述压顶梁顶部对所述预应力筋进行张拉; S40:钢绞线回收及检测:在所述压顶梁顶部对所述预应力筋的钢绞线进行解锚后,采用拉拔机抽拉一根所述钢绞线,则同一根的钢绞线沿所述U形整体式端部构件被抽拉而出,完成所述钢绞线的回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中,所述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取0.5~0.8倍钢绞线强度标准值,张拉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并校核最大张拉力下所述预应力筋的伸长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张拉流程依次为:安装千斤顶,所述灌注桩横截面内对称设置的同一根所述预应力筋同步张拉,张拉力15%,张拉力30%,张拉力100%,张拉力103%,持荷2min锚固,校对伸长值合格后进行下一束张拉,张拉作业完成。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