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车辆下部构造 |
摘要: |
在车辆下部构造中,在一对纵梁之间沿车宽方向架设有多个横梁。而且,在第2横梁与第3横梁之间,沿前后方向架设有从下方保护变速器的油底壳的油底壳护板。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通过将油底壳护板与横梁的固定解除,从而抑制一对纵梁处的碰撞能量吸收量减少的情况。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日本;JP |
申请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加藤诚;白鸟康太郎;渡边将太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1-19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5-28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1374219.2 |
公开号: |
CN109808776A |
代理机构: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梅也;段承恩 |
分类号: |
B62D21/15(2006.01);B;B62;B62D;B62D21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爱知县 |
主权项: |
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具备: 左右一对侧构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构成车身的一部分; 第1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 第2横向构件,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 车辆搭载物,在车辆下部搭载于车身;以及 保护构件,配置于所述车辆搭载物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 所述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之间,且通过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和所述第2横向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螺栓紧固连结而被固定,并设置有供该螺栓插通的插通孔, 所述插通孔形成为具有连通部的长孔状,该连通部从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的所述螺栓以紧固连结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固定位置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支撑构件的中央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孔从所述固定位置朝向所述连通部具有车宽方向上的大小不增加的停滞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孔在所述连通部具有以不限制所述螺栓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方式、所述插通孔的车宽方向上的大小形成得比所述固定位置处的该大小大的扩宽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孔在所述连通部具有以不限制所述螺栓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方式、所述插通孔的车宽方向上的大小形成得比所述固定位置处的该大小大的扩宽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横向构件具有: 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 后表面,经由第1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后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 第1底部,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 第1倾斜壁部,在该第1底部的后方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所述第1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横向构件具有: 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 后表面,经由第1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后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 第1底部,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 第1倾斜壁部,在该第1底部的后方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所述第1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横向构件具有: 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 前表面,经由第2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前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 第2底部,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 第2倾斜壁部,在该第2底部的前方以随着朝向前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所述第2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横向构件具有: 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 前表面,经由第2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前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 第2底部,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 第2倾斜壁部,在该第2底部的前方以随着朝向前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所述第2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侧构件分别形成有: 第1弯曲部,以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位于比前侧靠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和 第2弯曲部,配置于比该第1弯曲部靠后侧处并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1弯曲部以及所述第2弯曲部形成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架设着第1横向构件的位置与架设着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垂直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为闭合截面状的区间,并且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开地设置有一对所述支撑构件,所述保护构件还包括架设于所述一对支撑构件之间的板状构件。 1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具备: 左右一对侧构件,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构成车身的一部分; 第1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 第2横向构件,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并沿车宽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之间;以及 支撑构件,沿车辆前后方向架设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之间,且通过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和所述第2横向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螺栓紧固连结而被固定,并设置有供该螺栓插通的插通孔, 所述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孔形成为具有从插通到该插通孔的状态的所述螺栓以紧固连结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撑构件的固定位置朝向所述支撑构件的中央侧延伸的连通部的长孔状,并且所述插通孔从所述固定位置朝向所述连通部具有车宽方向上的大小不增加的停滞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孔在所述连通部具有以不限制所述螺栓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方式、所述插通孔的车宽方向上的大小形成得比所述固定位置处的该大小大的扩宽区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横向构件具有: 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 后表面,经由第1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后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 第1底部,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 第1倾斜壁部,在该第1底部的后方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1横向构件的所述第1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横向构件具有: 底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和 前表面,经由第2连接部与该底面连接并且形成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前部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 第2底部,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底面大致平行地构成且与该底面相对,并形成有所述插通孔;和 第2倾斜壁部,在该第2底部的前方以随着朝向前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并位于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所述第2连接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侧构件分别形成有: 第1弯曲部,以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位于比前侧靠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和 第2弯曲部,配置于比该第1弯曲部靠后侧处并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1弯曲部以及所述第2弯曲部形成于所述一对侧构件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架设着第1横向构件的位置与架设着所述第2横向构件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