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饮用水管网腐蚀层的稳定性判别及调控方法 |
摘要: |
一种饮用水管网腐蚀层的稳定性判别及调控方法,该稳定性判别方法结合管网进水的硝酸盐氮浓度和铁循环相关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有效判定;在管网长期运行条件下,如果进水NO3‑‑N小于3mg/L,管网中硝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会引发铁的氧化还原过程,使得腐蚀层中形成大量的Fe3O4,腐蚀层致密稳定;如果进水NO3‑‑N大于7mg/L,腐蚀层不稳定,换水时易发生黄水。该调控方法对腐蚀层不稳定区域通过把饮用水处理工艺增加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或紫外氯联合消毒,调控管网进水硝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含量在60%以上,经过6个月以上运行可以很好的形成稳定腐蚀层。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北京;11 |
申请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发明人: |
王海波;胡春;石宝友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3-01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5-28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159037.1 |
公开号: |
CN109813647A |
代理机构: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喻颖 |
分类号: |
G01N17/00(2006.01);G;G01;G01N;G01N17 |
申请人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
主权项: |
1.一种饮用水管网腐蚀层的稳定性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饮用水管网进水硝酸盐氮浓度对管网腐蚀层稳定性进行初判; (2)根据饮用水管网进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对管网腐蚀层稳定性做进一步判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初判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进水NO3--N浓度小于3mg/L,则腐蚀层致密稳定; 如果进水NO3--N浓度大于7mg/L,则腐蚀层不稳定,换水时发生黄水概率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饮用水管网进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包括硝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的含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 如果检测发现饮用水管网中硝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比例在20%以下,且进水NO3--N浓度大于7mg/L,则腐蚀层不稳定; 如果检测发现饮用水管网中硝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比例高于60%,则长时间运行条件下所述管网腐蚀层会逐渐稳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时间运行条件是指运行6个月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饮用水管网腐蚀层的稳定性判别方法不需要实地挖开饮用水管网进行检测判断。 7.一种饮用水管网腐蚀层稳定性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对饮用水管网腐蚀层不稳定的区域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或紫外氯联合消毒调控饮用水管网进水微生物群落组成一段时间,增强管网腐蚀层的稳定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饮用水管网腐蚀层不稳定的区域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调控饮用水管网进水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步骤具体包括: 增加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调整臭氧投加量0.8~1.2mg/L,活性炭接触时间10~15min,把管网进水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浓度控制在100μg/L以下,限制异养菌生长,从而改变饮用水管网进水微生物群落结构,并调节管网进水硝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比例在6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饮用水管网腐蚀层不稳定的区域采用紫外氯联合消毒调控饮用水管网进水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步骤具体包括: 增加紫外氯联合消毒,控制紫外剂量30~40mJ/cm2,改变管网进水微生物群落结构,并调节管网进水硝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比例在60%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段时间为6个月以上。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