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
专利名称: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
摘要: 针对现有技术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背侧回填技术存在着重夯实技术与标准,较少考虑排水措施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背侧的回填构筑体。产品包括位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背侧的回填坑,回填坑内铺衬土工布,回填坑底部布设排水盲管,排水盲管径向与回填坑坡降方向一致,排水盲管末段经弯头连接倾斜排水段,回填坑其余空间是砾卵石填筑体。在优化设计下,排水盲管设置为多层,每层平行多根。排水盲管外包裹土工布,排水盲管上侧管壁加工成花管结构。回填坑是倒直角梯形台结构。砾卵石填筑体从底部至顶部依次为砂砾层、中砾层、小卵石层、大卵石层。本产品取材便利、施工简单、成本低廉,适合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大规模使用。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甘肃;62
申请人: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发明人: 刘兴荣;吴玮江;魏万鸿;李霞;陈豫津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8-08-06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6-04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821259099.7
公开号: CN208934003U
代理机构: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张帆
分类号: E02D29/02(2006.01);E;E02;E02D;E02D29
申请人地址: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南路211号
主权项: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6)背侧的回填坑(1),所述回填坑(1)内铺衬土工布(2),回填坑底部布设排水盲管(3),排水盲管(3)径向与回填坑(1)坡降方向一致,排水盲管(3)末段经弯头(31)连接倾斜排水段(32),回填坑(1)其余空间是砾卵石填筑体(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盲管(3)坡降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盲管(3)设置为多层,自上向下各层坡降在2%~5%范围内逐渐增大,每层排水盲管(3)包括平行布设的多根,平行间距0.3m~0.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盲管(3)外包裹土工布(2),所述排水盲管(3)上侧管壁(33)加工成花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管结构孔径0.5cm~1cm,孔隙率10%~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坑(1)长度大于200m,砾卵石填筑体(4)分段填筑,每段长度不大于200m,排水盲管(3)由长度不大于200m管的连接布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盲管(3)连接处由砧子(5)支撑固定,所述砧子(5)是上方有弧形凹口(51)的混凝土预制块件,高30cm、宽30cm,厚1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坑(1)是倒直角梯形台结构,坑底宽度与坑顶宽度分别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6)顶部厚度的1~2倍与2~3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砾卵石填筑体(4)从底部至顶部依次为砂砾层(41)、中砾层(42)、小卵石层(43)、大卵石层(44),所述砂砾层(41)厚度是砾卵石填筑体(4)厚度1/5、粒径1mm~2mm,中砾层(42)厚度是砾卵石填筑体(4)厚度1/5、粒径4mm~10mm、小卵石层(43)厚度是砾卵石填筑体(4)厚度1/5~1/4、粒径20mm~40mm、大卵石层(44)厚度自小卵石层(43)起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顶部、粒径100mm~18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砾卵石填筑体(4)夯实后相对密度不小于0.6。
所属类别: 实用新型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